四
为了胜利,必须凝聚起全民族的精神与力量。
1931年,仍处在国民党军队重重“围剿”中的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就发出抗日宣言。东北大地上开始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局部抗战。
1935年,艰难跋涉在长征路上的中共中央,针对华北事变发出《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立即停止内战,各界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七七事变”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战则存,降则亡”。中国共产党人的呼唤,让全国人民彻底明白,面对日本侵略者,无论怎样忍让都不能求得和平;奋起抗战,不畏牺牲,才能求得民族的生存和荣光。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以“血战到底的气概”,迸发出一个民族向死而生、自强不息的磅礴力量。
北京密云,一位叫邓玉芬的母亲让丈夫带着5个孩子走上抗日前线,最后父子6人全部战死沙场。
新四军六支队谢继书、谢继祥、谢继良三兄弟在与日寇作战中先后壮烈牺牲,他们的母亲强忍悲痛说:“我和儿媳要把4个孙子培养成人,让他们长大后精忠报国!”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把兵当……浩荡的抗日洪流直奔抗击敌寇的战场。
有人说,要想胜利,首先要“心胜”。只有内心强大,才有了胜利的源动力。
同样,一个民族之所以强大,首先也在于精神之强大。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决定因素,就在于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慷慨赴死,充分展现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编辑:王玮玮
上一篇:取得一个个传播小目标的是一群什么人 | 传播君走转改观察 下一篇:央视网G20纪录片丨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