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在中国的古老传统中称之为一个轮回;十二年,一个人从呱呱落地的婴儿成长为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十二年,浐灞生态区从最初的生态重灾区,到今天的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生态区。浐灞生态区走出了一条“河流治理推动区域发展,新区发展支撑生态建设”的城市建设路子;十二年,浐灞生态区“整装待发”,开启新的篇章,养精蓄锐12年,足以远行。
2004 年,西安市委、市政府设立生态型城市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提出“让河流休养生息,让生态流入城市”的发展理念。12年过去了,浐灞生态区不但没有让西安人失望,还成为西北首个国家级生态区、西北首个国际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被列入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西安浐灞生态区自成立以来,坚持“生态立区”的发展思路,加强生态建设,完善基础配套,培植现代产业,创新体制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2012年开始,每年开放一个公园的速度,实现了“绿色接力”,呈现出“水润浐灞”、“绿满浐灞”,显著提升区域城市生态涵养功能和人居环境品质,赢得区域的“生态红利”兑现。
生态立区造就西部生态典范之作
浐灞生态区成立之初,通过截污、筑堤、建坝、栽植水生植物等措施,对河道水环境进行修复,累计修建一级生态堤防53.6公里,新建和改造橡胶坝8座,辖内水域面积由586公顷增加到1724公顷;铺设截污管道80公里,封堵排污口40余处,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区域污水日处理能力从零提高到48吨,河流水质由劣Ⅴ类恢复到地表Ⅲ类,辖区内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以上。按照每年新建再生水管网15公里,每年新增再生水使用量不低于150万吨的建设速度,到2018年底,区内主要道路、节点完成再生水管道的敷设,再生水管网覆盖面积达到60%,年使用量不低于1500万吨,城市再生水综合利用系统基本形成。
通过对沿河的垃圾场和废弃挖沙场进行顺势改造,就地建设湿地景区,大规模修沙造林,景观绿化改造,形成湿地1.7万亩,河流湿地达到覆盖率13.2%,累计形成林地2.9万亩,覆盖率15.4%,基本形成了大水大绿的景观风貌。12年来,浐灞生态区累计完成生态建设投资80亿元,全区生态用地比率达到24.6%,相继建成了雁鸣湖湿地、西安世博园、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浐灞滋水公园和西安桃花潭公园,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生态涵养功能大幅提高,浐灞已由西安的生态重灾区变为名副其实的生态补偿区。
目前,浐灞的区域平均气温较市区低3.5度,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年平均含量3000多个单位,最大值达到6700多个单位,远高于清新空气1000多个的标准。2014年,区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6天,较全市多25天;区域鸟类从2005年的63种增加到现在206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大鸨、黑鹳、金雕、东方白鹳),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景观活化,区域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渐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13年6月浐灞生态区通过水利部“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验收,跻身为全国第六、西北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
生态工程成就群众绿色宜居生活
碧波荡漾的广运潭,芦苇摇曳的湿地公园……浐灞生态区处处展现出别样风情,让人心旷神怡。“每次回来,家乡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这让在外地上班的西安市民小庆兴奋不已。“以前散步休闲的地方少,现在家门口就是世博园、湿地公园,真是越来越漂亮了。”城市环境不断优化,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浐灞生态区正在成为一个更加宜居的生态新城,也让小庆打心底为家乡感到自豪。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二年来,浐灞生态区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最大民生工程,将城市发展建设与生态治理保护有机融合,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实施浐河综合治理,建成负氧离子监测站,使用先进的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利用再生水洗车、供暖,先后建成西安世博园、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西安桃花潭公园、浐灞滋水公园和西安浐灞生态区雁鸣湖休闲公园5个大型城市公园……一个个生态工程使群众尽享“绿色幸福”。
近年来,浐灞生态区立足区域生态优势,积极利用区内景观资源,打造多处休闲健身好去处,提升区域宜居指数。在西安世博园、桃花潭公园及今年正式开放的雁鸣湖休闲公园等多处铺设健康步道、设置健身器材,为周边居民休闲健身提供便利,让大家在丰富的负氧离子中感受运动的乐趣。今年8月正式完工的灞河右岸滨水步道也将成为浐灞生态区休闲健身一大亮点,沿河修建的健身步道,节能环保的太阳能发电足球场,将为市民提供从早到晚一站式健身休闲服务,让大家在美丽的灞河右岸边,享受运动带来的青春与力量。
据笔者了解,西安浐灞生态区于2015年启动城市绿道网系统建设,通过建设慢行系统、交通衔接系统、配套服务系统、标识系统、公共目的地系统、绿廊系统,将区域河道、公园、广场、地铁及交通枢纽、商业体、产业园区、学校、运动场馆等串联形成结构清晰、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方便便捷的城市绿道网。计划用2年时间建成城市绿道网100公里,驿站20个,用绿道联接区内公园、河流、广场、学校、地铁、公交枢纽等重要资源,为居民提供充分的健身休闲和交往空间。
为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为群众提供最大化绿色休闲空间,在打造城市公园的同时,浐灞生态区还先后大手笔打造了四季大道、香花大道、林荫大道等主题鲜明的景观大道,受到市民游客青睐,也让绿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在核心区域重点开展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及阳台绿化等立体绿化项目建设,营造出具有浐灞特色的空间立体绿化景观。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是浐灞生态区十二年来为百姓的倾情奉献,舒适、生态、宜居是百姓对这座生态新城的最直接感受。
生态升级凝聚创新发展动力
作为西安的生态基石,浐灞生态区肩负着为西北地区和国家开发园区探索生态文明新路径的重任,因此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也是浐灞改革的重中之重。据悉,“十三五”期间,浐灞生态区将结合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继续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引领,在思维理念、价值导向、空间布局、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大幅提高生态区绿色环保程度。浐灞正将先行示范目标,特别是资源环境类约束性指标,纳入本地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相关区域性、行业性、专题性规划之中,并做好与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十三五”目标的衔接。
浐灞生态区秉承“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总体工作思路和“做有爱心、负责任的建设者”工作理念,持续改进、追求卓越,充分利用开发区的灵活机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服务,通过团队建设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构建灵活有效的运营模式。“生态立区”理念在发展建设全过程中得到坚决贯彻,生态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完善,针对河流治理与生态修复、能源结构优化、绿色交通及建筑、资源集约利用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突出问题,进行大胆探索尝试并取得积极进展。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八水润西安”战略要求,突出浐灞两河的生态核心地位,坚持“让河流休养生息、让生态流入城市”的治河理念,以浐灞河滨河景观综合整治提升为中心,整体优化滨河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及产业结构,细化河流水面功能分区,分段分步实施景观治理和滨河商业开发,提升河流经营管理水平,建设融入城市和生活的浐灞河。
以满足市民迫切滨水休闲需求为出发点,推进世博园、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桃花潭、雁鸣湖等景区的升级改造,加快广运潭公园建设,启动金融商务区、世园园区、湿地园区景观水系规划建设,打造具有江南韵味的都市水乡。到2018年底,建成开放广运潭公园,建设完善尚水街、灞河渔人码头等滨水商业服务设施,新增景观水系10公里,区域景观水面面积(含湿地)达到18000亩,以浐灞河为中心的都市景观水系网络基本形成,居民滨水休闲生活实现常态化。
生态大事记
●2005年1月9日,浐灞河管委会组建后开工的第一个重点项目——广运潭生态景观区项目启动建设。
●2007年10月4日至5日,2007年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赛程在西安浐灞生态区举行。
●2008年4月8日,浐灞生态区通过国家水利部的评审,成为西北首个、全国第十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区域。
●2011年4月28日,2011年世园会盛大开启。
●2011年7月1日国家环保部发布公告,正式授予浐灞生态区“国家生态区”称号。
●2012年4月28日,西安世博园向公众免费开放。
●2012年10月3日,西安世博园景区顺利通过4A级旅游景区认定,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我省首个免费开放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2年11月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全国第六、西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
●2013年2月,浐灞生态区启动了浐河城市段综合整治项目,作为浐灞生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八水润西安”战略的重要组成。是突破治河理念、理顺城河关系、探索技术方法的全新挑战。
●2013年4月底,西安市年度十大惠民工程之一的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开门迎客。
●2013年8月,浐灞生态区成为西北首个“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2013年11月,西安市首座负氧离子监测站在浐灞生态区建成并投入运行。
●2013年12月5日,西安市首部城市再生水全方位利用系统规划通过评审。
●2014年5月1日,桃花潭公园经改造提升后新姿迎宾,是西安市十大惠民实事之一。
●2014年10月,西安世博园被国家水利部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
●2014年12月2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5年8月,西安首例再生水自助洗车机在浐灞生态区浐河东路建成开放。
●2015年11月,浐灞生态区率先实现利用再生水集中供暖。
●2016年7月1日,西安浐灞生态区雁鸣湖休闲公园正式开园,成为继西安世博园、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西安桃花潭公园、浐灞滋水公园后,浐灞生态区开放的第五个惠民公园。
编辑:
相关热词搜索: 浐灞生态区
上一篇:浐灞生态区: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欧亚合作高地 下一篇:十二年生态治理:浐灞生态区不走寻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