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两张身份证的正反4个页面上,还分别填写持有者的出生年月、住址、家庭成员、教育程度、职业等信息。其中中间的页面上显示为指纹符号,上面用X和O依次标注着双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纹用符号。据了解,过去人们将指纹分为“箕”纹和“斗”纹两类,填证时,要将持证人的十个手指一一看过,如“斗”纹填“〇”,“箕”纹填“X”,以这种方式起到防伪作用。
在指纹符号栏旁边有一片空白是用于贴照片的,但两张身份证的照片均被撕下,从该空白处的印记看,有按手印和签名的痕迹。两张身份证上明确标注,身份证不得损坏或转让,伪造、变造身份证将以伪造文书论罪。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我国各地均出现过类似民国时期的身份证,专家认为,民国时期的身份证对研究当时的户籍制度很有帮助。据了解,我国很早就有“身份证”,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们的“鱼符”用木头或者金属精制而成。宋代时,“鱼符”被废除,但仍佩“鱼袋”。至明代,改用“牙牌”,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板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清代各阶层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证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
华商报记者 张成龙 摄影 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