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竞争是超越个体选择的时代大背景,已经将大多数人卷入其中,也正因此,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演绎了近百年,但总是昨日重现。
竞争的橡皮筋很难在短时间松下来。因为一时之间,我们很难“实现物质极大丰富”,将劳动当做一种快乐。眼下能做的,只能是给超负荷劳动更强的制度约束,给休息休假权利更好的制度保障,给个人更多的弹性解压方式。给压力一个喘息的窗口,也是给生命机会。
让保护劳动者权利的法律制度硬起来
我国的《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了八小时工作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2008年就通过了,但近十年过去,在很多单位仍是一纸空文。“领导是劳模,员工哪能休”,“5+2”“白加黑”的是典型,主动休息休假往往被当做“偷懒”作解释。而从考核制度上说,尽管“绩效考核”已经越来越人性化,但最终痛苦或舒适,依然取决于绩效标准本身。标准不合理,所谓的弹性工作制可能更加催生变相剥削,导致非自愿的“自愿加班”。可以说,保护劳动者权利的法律制度真正硬起来,劳动者才不会无缘无故瘫下去。
今天不少市场化单位,比如外企、IT公司,工会组织阙如,内部监督没法形成;而“弹性工作制”这样白纸黑字的市场化契约,让劳动监察部门也束手无策。此外,法律对过劳死的认定也很模糊。过劳死是否是工伤?用人单位承担多少责任?一旦惩戒力度不大,教训永远不会太大。
每个人给自己的健康一个缓冲区
个人选择也很重要。毫无疑问,绝大多数劳动者并非老板“摁”在桌板上猝死的,他们往往是劳模,是拼命三郎,希望在工作中超越自我。看到过知乎上一个程序员的描述:“1年以后,他们的乐趣大多来自于贬低其他程序员,赶走其他程序员——当末位淘汰制让某人离开时,那些人是最开心的,因为事实证明了他们比那些人更强。”
难道就没有办法让个人轻松一些?也有。一家荷兰设计公司想了个办法:到下班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办公桌连同桌子上的电脑都会升空,只有座椅还留在地面上。这种“掀桌子”的设计,不仅保障了休息权利也敦促员工能够提高效率。
或许,在这个越来越高强度的社会,每个人心中都应该自备这样一套到点升空的桌板,给健康一个有保障的缓冲区。毕竟,死生大矣,真正能保全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