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接送抗战老兵回家的陕西人 四年送30位老兵回家乡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6-12-30 08:26:17 编辑:王玮玮 作者:李勇钢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1e444f2f.jpg

孙春龙

  陕西人孙春龙八年来只做了一件事,寻找流落在世界各地的抗战老兵并尽可能帮助他们回家。随后他又把这些老兵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没有回家的士兵》。

  2016年12月31日14时,孙春龙将携带新书莅临西安曲江书城,进行“没有回家的士兵”专题演讲。届时,著名企业家吴一坚、媒体人王朝阳、贺柯将现场一起参与访谈。

  美国大片《血战钢锯岭》的最后,士兵向上级汇报,说医务兵道斯在敌人眼皮底下一共救回来75名伤员,还包括几个日本兵。

  那一刻,坐在电影院里的陕西人孙春龙突然感觉心里暖暖的,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当时影院里好多人都笑了,也有人对这个细节不理解。但我认为这其实就是人性回归的体现。”12月26日下午,当谈及最近热映的这部美国电影时,孙春龙平静地对华商报记者说。

  当天晚上,西安城南一家书吧里,孙春龙带着他的新书《没有回家的士兵》在参加一个小型读者见面会。互动环节,有读者提问说自己的孩子才十七八岁,有浓厚的抗日爱国情结,应该怎么看?

  孙春龙笑着回答:“让他看看我的书,让他知道战争不仅有正义和邪恶,还有对人性的摧残。当孩子们知道了痛,相信他们会觉醒。”

  这次演讲是孙春龙在国内参加的第十二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活动。孙春龙发现,在每一个类似的场合,许多读者都会提到“人性回归”的词语。而“老兵回家”大型公益活动的最终目的追求的也正是这一价值观。

  《没有回家的士兵》主要讲述的是孙春龙和他的公益团队寻找、帮助流落在世界各地抗战老兵的故事。有评论认为:透过孙春龙的这本书,读者收获的更多是一段历史的回家、人性的回家。

  >>“金三角”偶遇

  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

  1976年出生于陕西铜川的孙春龙曾经做过文学梦。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并成为国内知名的调查记者。

  2005年6月,作为中央媒体记者的孙春龙第一次赴缅甸采访,晚饭后孙春龙到酒店院子里散步,经过一棵大树下时,躺椅上那位刚才还在闭目养神的老年男子突然用汉语跟孙春龙主动打招呼,并称他为“孙先生”。让他有点意外的是,这位穿着裙子(当地称拢基)的老人不仅知道他的名字,竟然还知道他是来自中国的记者。职业的敏锐让孙春龙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想法,话题自然是从双方交换祖籍、姓氏开始,然后谈到了“金三角”和毒品。谈起“金三角”,双方就不免扯到了当年国民政府军队从大陆败退到中缅边境的话题。

  从老人口中,孙春龙听到了“国殇墓园”这个地方。

  回到北京,孙春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有关二战时国民政府军队入缅作战的资料。在王府井附近一家书店里,他看到了刚上市不久的《国殇》,第一次知道了国殇墓园的确切位置在位于中缅边境的云南腾冲。

  2007年,孙春龙终于找到途经腾冲的采访机会。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国殇墓园:大门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气派和肃穆。但是,当我顺着松柏掩映的石板路拾级而上,绕过忠烈祠,抵达墓地的时候,那种久违的震撼和激动还是如排山倒海般袭来。

  整个山坡上,竖满了密密麻麻的墓碑,青苔遍布的墓碑按建制整齐地排列着,碑文简单到只有军衔和姓名。

  关于这块墓地和有关战争,孙春龙随后在相关资料上找到了记载: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强渡怒江天险,向侵占滇西战略要塞腾冲达两年之久的日军发起全面攻击。腾冲攻城战役历时42天,第二十集团军,以伤亡两万余人的代价,结束了这场战役。

  墓园落成于1945年7月7日,后来被毁,1984年重修时,当年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的牌匾,已是当地粮食局职工家的床板。

  这次腾冲之行,孙春龙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这支队伍当年的统一番号叫“中国远征军”,除滇西外,还出征缅甸去过印度。

相关热词搜索: 抗战老兵 孙春龙 国殇墓园 远征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