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唐代梨园遗址被垃圾堆满 遗址村被“垃圾围城”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17-02-22 08:57:50 编辑:雷晓娟 作者:沙莎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唐代梨园遗址内的住户 本报记者 沙莎 摄

  遗址村,应生活着让遗址更美的人

  遗址村是有历史使命的,但是生存的困惑似乎也十分突出。

  不知何时,在阁老门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汉长安城遗址内外两重天,收入相差过万元。”地上的历史遗存、地下的瓦当文物,还有积淀千年的文化底蕴,汉长安城遗址无疑对西安乃至中华文明意义非凡,但遗址区内数万市民还要吃要喝、用水用电、盖房耕种。

  “目前,由于要保护汉长安城遗址,村上没有通行车辆。村上交通不便,老百姓只能自费建起了便民交通站,但依然出行不便。”阁老门村监督委员会的沈忠学,也是村里有名望的村民代表,说起遗址村建设也很无奈,“就拿这次废品回收站整改来说,我们也很欢迎。毕竟环境整洁了,空气干净了。可是村民利益收地租收不了了,养猪、收废品生意不能做了。收入减少也是现实。”

  有专家指出,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遗址区内不能搞开发建设,甚至连市政基础设施都不能建,遗址区内外群众生活、产业发展、城市形象的差距越来越大。目前遗址区内群众人均年收入约为1万元左右,仅为遗址区外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随着西安市行政中心北移,遗址区周边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速,周边城中村改造致使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遗址区,5年累计流入人口已达近20万人。为了争取更多收益,越来越多的遗址区群众开始抢建乱盖,环境卫生也是日益恶化。依此态势,遗址区将可能变成西安最大的“城中村”。

  2011年9月和2013年4月,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政府两次召开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工作会议。从会议纪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特区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把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结合,积极探索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新模式,走出一条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路子”

  沈忠学说:“从前些年来看,遗址村的保护观念比较守旧,创新不足,经济发展乏力、没有方向。现在,遗址村主要依托汉城湖的优势,这么好的地理环境,老百姓却守着金饭碗要饭。”

  谈及自己村子的建设,沈忠学其实也有很多想法和期待。“首先,搞好环境是必须的。垃圾再不能进村,村子干净了才有发展的可能。还有,应该引导村民以汉文化为主导,可以发展汉服饰、汉饮食等产业,也不失为遗址村发展经济的良策。我希望,政府能给我们这些村民多一些技术、管理和文化培训,让遗址村生活着让遗址更美的人。”

记者 沙莎 见习记者 王姗 郭诗梦

相关热词搜索: 遗址村 唐代 梨园 垃圾填埋 阁老门村 汉城湖 汉长安城遗址 城中村 垃圾围城 养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