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在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遗体捐献者家属等社会各界人士缅怀这些令人尊敬的捐献者。华商报记者 黄利健 摄
捐献者的故事
1.老两口写好遗言捐献遗体
张正智、赵秋陵老两口退休前都是陕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的职工,在西安生活了一辈子,如今年岁大了回到老家狄寨原塘村享受田园生活。不久前,两位老人办好了捐献遗体的所有手续。尽管这个想法一开始遭到儿子的反对,但在老人的坚持下,儿子也想通了。他们说,以后如果去世了,在老家一个房间里放满他们的照片,孩子们想他们了就可以去看照片。
“我们夫妻俩都愿意过世后把遗体捐献出来,如今手续已经办好了。”81岁的张正智老人对华商报记者说,尽管已经上了年纪,但他和老伴儿都很健康。
说起捐献遗体,张正智说,这是他和老伴儿的心愿,“我们一辈子都从事医疗工作,心里很清楚,人去世火化了,到时候还要买墓地,这对后代来说,并不是造福的事情。所以我们早都想明白了,死后把遗体捐献出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两位老人在“我们的丧葬遗言”里写道:“我们一生为人低调,不好张扬,不图虚荣,一生勤俭节约,凡事从简,死后丧葬更应如此……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校,用于医学教学、科研、临床解剖及可用器官移植。”
76岁的赵秋陵说,他们有两个孩子,女儿53岁,儿子49岁,一开始他们提出捐献遗体的想法时,儿子强烈反对,但是老两口已经决定了,“我对儿子说,你反对也没用,我们的事情,我们自己做主,我们这样的想法,是为了一切从简,也不给子女添麻烦。我们也不是做什么坏事,有什么好反对的呢?”赵秋陵笑着说。 、
2.父母均捐献遗体 儿子:有点遗憾但不后悔
回忆起父母,西安市民张杰心里的感觉比较复杂,有怀念,有骄傲,还有一点点遗憾。
张杰的父母张光荣先生和唐从光女士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两人在生前都已经签署了遗体捐献同意书。2012年11月27日,唐从光女士因病去世,捐献了遗体;2015年1月11日,张光荣先生去世,也在当日捐献了遗体。
“我们家一向比较民主,从我小时候,父母对我的态度就是绝对的尊重,到他们老了之后,提出捐献遗体的想法,虽然一开始我心里有那么一些抗拒,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谈起父母当时的决定,张杰回忆道。
父母去世后,并不像别人家那样,有一块墓地可以供子女在清明节缅怀,对此,张杰说,有点遗憾,但并不觉得后悔,“这是父母的选择,是他们的心愿,只有按照他们的想法做,我们做子女的也才能安心。再说了,并不是清明节去墓地祭奠才能表达哀思,我们在心里一直思念着他们,这就是最好的纪念。”
3.法国老人西安捐献遗体
96岁的法国老人让·德·米里拜尔,在西安生活工作近40年。他在生活中对自己很“吝啬”,却把时间、精力、金钱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及需要帮助的师生和朋友。他不仅致力于中法文化交流,去世后还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中国,用于医学研究。
这个有着“陕西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的西安外国语大学终身名誉教授,在西安生活了近40年后,于2015年10月10日去世。同年10月14日,西安交大医学部校园里,一座用来纪念遗体捐赠人士的石碑上,嵌入了一个叫让·德·米里拜尔的人的头像。他在遗体捐赠申请表上写道:“希望我的遗体,能对中国的医生有一点小帮助。”
4.老伴儿、亲家两口都捐献了遗体
4月1日,84岁的蔡秀琴老人,来到西安交大医学部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前,纪念她捐献遗体的3位亲人。
“我的老伴儿以及我的亲家两口子,一共3人,都把遗体捐献给了医疗事业。”蔡秀琴老人说这句话时语气平静,却让听者非常震撼。蔡秀琴说,她自己也已填写了遗体捐献的申请表,“等我去世也和他们一样,把身体贡献出来,供医学研究。”
蔡秀琴说,能决定死后捐献遗体,是受亲家两口子的影响,“2004年我的亲家母去世,把遗体捐献了,此时我亲家公已经去世多年,也是把遗体捐献了。我和我老伴儿参加了亲家母的告别仪式,当时就决定我们以后也这么做。把身体捐献出来,还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蔡秀琴说,老伴儿是2010年去世的,当时就捐献了遗体,7年了,因为没有墓地,这是她第一次来纪念他,“其实他一直在我心里,每天都和我同在,不在乎什么仪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