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江苏男子痴迷数学半生 如今肄业回乡每月领低保

社会新闻 广州日报 2017-06-13 14:38:32
[摘要]今年53岁的刘汉清,1980年以优异的成绩,被哈工大建筑材料系热处理专业录取。在当时的很多人眼里,这个16岁的少年是一个“天才”,聪明无比,进入名牌大学学习后,前途必然不可限量。

16岁考取哈工大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天才少年”“天之骄子”这些词汇,大概只属于上世纪80年代考上重点大学的考生。1980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有333万人,但录取名额仅有28万,录取率8.4%。

刘汉清在家中

刘汉清就是1980年的高考生,他当时以398.5分的成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材料系热处理专业录取。在当年的乡村小镇,考上了大学,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年仅16岁的刘汉清,瞬间就被乡亲们冠以了“天才少年”的称号。

“我小学、初中都是全校第一。”刘汉清至今仍对当年读书的经历记忆犹新,只不过到了高一,由于刚刚从乡里考到镇上的高中读书,教学水平比不上镇里,成绩才有所下滑。但当他适应了高中读书的节奏,成绩便稳定在了全校前三名的位置。

1979年,刘汉清第一次参加高考,由于觉得发挥不理想,刘汉清选择了复读。第二年在复读班中,刘汉清以全校第二的成绩考上了哈工大。刘汉清强调说,“这个分数比重点大学的分数都高十多分呢。当时连考上大学都很难呢。”

时过境迁,当记者问及村中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刘汉清”时,对方却会抱歉地告诉记者,不认识。

刘汉清解释说,可能是由于自己出门少,再者村里人大多只知道自己的“小名”,所以如今没有几个人认识他了。

疯狂地“爱上”数学

从长江沿岸的泰州,前往遥远的东北,刘汉清在路上花了两三天时间,坐船、坐汽车,再买上一张33元的“高价”火车票,他才到达陌生的哈尔滨。

初到哈尔滨,东北的严寒并没有让16岁的刘汉清受不了,他唯一不大满意的是北方的伙食,“菜都太咸了,主食经常就只有窝头。”刘汉清说,虽然条件艰苦,但相比于冲过“独木桥”考上大学的喜悦,太微不足道了。

他很快就适应了东北,适应了热情的东北同学。他的许多同学都来自哈尔滨本地,“我记得有一年过年没有回家,留在学校,还有哈尔滨的同学邀请我去他家里过年。”刘汉清说,相比较现在的大学生活,当时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要简单淳朴得多,“学校是不允许谈恋爱的,也根本没人会往那方面想。”

刘汉清的卧室屋顶可以看到天光

在大学的前两年,刘汉清的成绩虽说不是“第一”,但也是“中上游”。直到大三时,在图书馆内,他看到了有关数论方面的“闲书”。

刘汉清告诉记者,当他看到数学的“优美”之后,他就疯狂地“爱上了”,深入其中不能自拔。最初,他还会关注到自己的专业课,但是渐渐地,他就完全陷入了数论的“优美”中,专业课也荒废了。

刘汉清说,他热爱数学,可能也是受了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1979年,当他正准备高考时,看到了这篇文章,在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数学的“种子”。

编辑:凡闻

相关热词搜索: 数学 研究 大学

上一篇:东航一航班飞机外壳现大洞 机组果断处置及时返航 下一篇:84岁老太和儿子骑摩托去西藏 嫌海拔不够高连称扫兴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