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未成年人溺亡悲剧为何频发?专业人士剖析六大因素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7-07-17 07:19:07 编辑:强鑫 作者:程彬 张成龙 卿荣波 强军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c6edxq32.jpg

  7月7日,两名十几岁男孩正在渭河大桥附近一公园的水塘边捞虾,然而水塘附近并没有家长监护。

  专业人士剖析:

  客观上六大因素

  水下复杂+不明深浅+不明流速+河床漩涡+突发意外+巡防薄弱=溺亡事故

  公安浐灞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浐灞生态区河流总警长元伟东说,灞河水从秦岭流出注入渭河河道要长上百公里,经过这些年治理,灞河水质比较好,清澈见底,表面上流速很平缓,但实际上水下非常凶险,河床下有许多暗流,水面平稳,水下常有漩涡,一旦有人不听禁令下水被卷入漩涡,悲剧就会发生。

  元伟东称,自从浐灞生态区管委会成立以来,加大对浐河和灞河的整治,设立各类警示标志,主要负责管理河道的城管部门加强巡查力度,其他职能部门协助,大大降低了溺水事故的发生。

  而灞桥一位不愿具名的基层干部介绍,上世纪90年代,沿河附近许多村民为了营生,偷偷在灞河河道采砂,导致河床下面形成坑坑洼洼、深浅不一的坑穴,尽管近年来管理部门加大采砂打击力度,但历史遗留下来的坑穴仍然密布在河床地下,河水覆盖后就会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漩涡,加剧水下的危险性。

  刘津畅分析说,河面上下的温差很大,极易发生抽筋等意外。水下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杂物,如河草、渔网,甚至干枯树枝等。刘津畅举例,近日他们在浐灞湿地公园救援一溺水男子。事发时,该男子和同伴在水里捡田螺。其同伴回头发现,刚还在水面上站着一起寻找田螺的该男子突然就没了踪影,遂报警。原来,湿地公园水面平静,但湿地水域地下十分复杂,随时会有断崖式的深渊。该男子捡拾田螺时,刚向前迈了一只脚,就跌下了断崖深水区(水深七八米)不幸溺亡。

  “河道下都会有断崖式的深渊,随时会发生危险。”这个观点王攀用自己救援时亲身经历印证。2014年,王攀和队友赶赴临潼在渭河搜寻一个溺水者时,在河道里边走边戴呼吸器时,刚向前迈出一只脚突然就踩空了,身体瞬间就失去平衡掉进河床断崖式的深渊里。

  除了浐灞消防中队这支最早的水上救援队之外,近几年来,西安也涌现一批水上救援的民间组织,陕西蓝天救援队就是其中一支。根据多年水上救援经验,陕西蓝天救援队队长袁逍剖析说,野外水域水下情况非常复杂,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不适合在野外游泳。

  这个观点和公安浐灞分局局长元伟东、公安浐灞消防中队副中队长刘津畅、战斗班长王攀以及其他专家的观点惊人一致。

  袁逍说,救援队以前参加救援时,曾发现水下有石头、采砂留下的坑等情况,贸然下水很容易发生事故,他曾遇到过一起溺水者被树枝刺死在水里的事件。另外,近年来在野外钓鱼的人越来越多,很多鱼钩、鱼线都会被水草钩住,因此钓鱼人多的地方水下一般都会遗留很多鱼钩、鱼线,一旦被鱼钩钩住或被鱼线缠住就很难挣脱。因此,即便是专业救援人员,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都不会下水的。对于袁逍这个观点,同为专业救援人员的王攀非常赞同。“我们下水救援,专业救援人员除了潜水专业装备外,还有一个必备的武器,就是匕首。”王攀说,“防止水下突然出现带刺水草、鱼钩、渔网等突发意外。”

  袁逍说,人一旦落水只有4~6分钟黄金救援时间,溺水超过4分钟的人即便救上来也很有可能会成为植物人,超过6分钟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而救援队因路程等客观因素,肯定不可能在这个时间段里赶到现场,因此水上救援绝大部分都是打捞溺水者的遗体。他还建议,营救落水人员时尽量不要下水,最好使用木棍或用衣服连接起来的绳子将落水人员拉上来。

  袁逍说,就溺水而言,主要发生在城乡接合部或有水域的村庄,而容易出事的孩子主要集中在8岁到15岁,这有家长管教不严或在外务工缺失管教等原因,也有安全教育缺失的原因。

  “频发的溺水事故,尽管引起职能部门重视,坚持巡查或者设立各类警示标志,但是仍然折射出河道、水库等水域防护力量的薄弱。”我省一位熟知河道管理的专家说,尽管目前西安市建立河长制度,根据不同级别主要对河流河道治理,防止乱倾倒垃圾、非法采砂、破坏河堤等,但唯独缺失在暑假溺亡事故高发时期的巡防巡查和考核制度。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华商报记者 程彬 张成龙 卿荣波 采写 摄影 强军

相关热词搜索: 未成年人 溺亡 主观因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