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渭南花甲老人巧手剪裁王侯冠 知音无奈再难觅

来源:渭南日报全媒体 时间:2017-12-08 15:44:02 编辑:杨蓓蕾 作者:杨晓妍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戏曲头帽制作工艺基本是沿袭明朝的服饰、官帽,分为软、硬两大类,有巾、冠、盔、帽、梁五大项,大约有100多种,最常用的有五六十种。它融入了服饰,美术、刺绣、神话等各种文化和艺术元素,结合了制图技艺,具有可舞性、装饰性、观赏性的特点,主要用于戏剧表演、社火表演、民俗活动(祭祀)和宗教活动等。随着戏曲的发展,它不断地变化着。在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中曾记述过歌舞戏中的宝花冠、珠冠等品类,山西洪洞县广胜寺的壁画上有元代泰定元年杂剧舞台上演员所戴的盔头,有纱帽、武士盔、文生巾、僧帽等式样,明代苏州、昆山一带的昆腔逐渐发展成熟,戏曲盔头制作也在苏州兴起,清代随着京剧艺术的形成,北京也兴起了盔头制作业。亦然,韩斌川家祖辈所传承的戏剧头帽制作手艺,随着秦腔艺术而产生,随着秦腔艺术的更迭,在时光的海洋里沉浮。

“我做了快一辈子的戏曲盔帽,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懂戏、了解戏。其次,因为每顶帽子都有其特定含义,做法也不尽相同,还得具备很好的美工美术功底和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做出符合人物形象的戏曲头帽。”韩斌川说,不同戏剧人物的盔帽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元帅盔,就有男帅盔、女帅盔、老帅盔、年轻帅盔等好几种,都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含义。采访期间,韩斌川拿出了一沓珍藏许久的老照片,指着照片中的各式帽盔,聊起了戏曲头帽的制作工艺,滔滔不绝。“比如说这个王帽,也就是皇帽,是咱秦腔头帽的一种。前部略下倾,上顶有橘黄绒球一对,后有朝天翅一对,帽上满饰皮珠,黑色为底,立粉描金龙纹,左右耳子挂黄穗子。做这顶帽子,先要用黄板纸做好模子,雕刻花纹,背面的边缘用铁丝掐上边,正面贴上金箔或银箔,最后上色,并用绒球、珠须、流苏等做装饰,来回工序需要三十几道,紧赶慢赶也得十天的时间。”一顶小小的戏曲帽盔,凝聚着韩斌川太多的心血。每当看到台上的演员披挂上阵,字正腔圆地表演,台下观众兴致盎然地欣赏、鼓掌,对他而言,都是一次莫大的奖励。在他看来,戴盔头就像穿鞋子,戴着舒适最重要,不光是一个细心活,更是一个良心活。

师承父辈,韩斌川干起了这个靠手艺吃饭的苦行当。喜欢并热衷于这门老手艺,对他而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天分。从父亲到他,戏曲头帽的制作既保留了传统做法,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样式,几十年来,他的作品颇丰,曾先后为新编历史秦腔剧《司马迁》《秦王剑》,传统古典戏《赵氏孤儿》《烈火扬州》《金沙滩》《铡美案》等等很多剧目的人物进行头帽制作,遍及西北五省及周边地区。

相关热词搜索: 黄板纸 可舞性 剪裁 王侯 知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