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国内 > 正文

阅读不能只吃“纯干货” 无法创造自己的知识体系

国内 人民日报 2018-01-23 09:47:50
[摘要]海明威曾将写作比作海上的冰山,在海面以下还有大量的蕴含。干货之所以干,就像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不能只吃“纯干货”(青年观)

海明威曾将写作比作海上的冰山,在海面以下还有大量的蕴含。干货之所以干,就像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若不沉下去,不自己动手,是无法创造自己的知识体系的。

“纯干货指导!如何专科到本科再到985大学”“英语学习规划纯干货分享”“看完这一篇,从新手到高手”“掌握这十招,成为面试达人”……在各类知识分享内容网络平台上,冠有“干货满满”名号的内容层出不穷,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吸引人们的关注。

干货,原意是晒干、风干的果品。在互联网上,干货常指代精华、实用的内容。优质的干货与“水货”相对,挤出了水分,不抖机灵,没有空话套话,能够在短时间内深化人们对某一领域知识的认识,也往往更便于传播。

如此看来,阅读、分享干货本无妨。然而,干货吃多了,不免发现其中一些问题。一来,有些所谓的干货,其实是他人消化、咀嚼过的“湿货”甚至“私货”,感受过之后,让人大呼上当。二来,看了一场网络直播、读了一篇文章,就能真的如“干货满满”的标题所说,了解一个行业,成为专家达人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干货”类内容,还是忍不住想点开呢?究其原因,是快节奏的当下,人们对迅速获取知识、提高自我能力的强烈渴求。这种由“本领恐慌”驱使的追求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知识、技能、经验的获取,不能背离基本的学习规律。

干货可以让人在短时间内掌握某一领域的框架,但若想避免被可能不靠谱的学者牵着鼻子走,而是真正掌握这个领域的知识,笨办法可能更好用——回归经典,自主学习。在听过几场“干货”直播之后,我感觉还不如自己看教材来得更快更好。其实,最大的干货,往往是原典。了解时事新闻,除了看“网红”的盘点,不妨看看文件、公报全文;提高写作能力,固然可以去听“如何打造10万+”的讲座,但根本还在于广泛阅读和练习;想拍出更美的旅行照,学些穿搭、取景技巧可以锦上添花,但翻翻摄影书、多实践摄影技巧可能更有用。

此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自身实践验证的干货,才是真正有用的。对年轻人来说,与职业选择、人际关系、情感沟通等相关的干货分享特别有吸引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主题往往非常个人化,有些个体的成功离开了具体情境其实不可复制。事非经过不知难,求职、创业、恋爱都不是看看干货就能做好的。迷信干货,可能就会“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与其渴望干货,不如提高自己提炼干货的能力。海明威曾将写作比作海上的冰山,在海面以下还有大量的蕴含。干货之所以干,就像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若不沉下去,不自己动手,是无法创造自己的知识体系的。

如果打个比方,“干货”就像压缩饼干,饱腹也有营养,但终究不能作为日常食物。

编辑:王玮玮

相关热词搜索: 阅读 干货 体系

上一篇: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晓林接受组织审查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