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教授展示西迁时发的樟木箱
征集活动也引起了交大老教授们的关注。他们向华商报记者展示了自己家里珍藏的西迁时期的老物件,每一件都称得上文物。
在卢烈英教授家里,一件做工考究的樟木箱子藏在大衣柜里,四角都用铁皮包裹,原来的锁因年久失修有所损坏。打开箱子,里面还存放着日常衣物。卢教授说,这个箱子是西迁时交大专门找一家工厂定做的,防潮防虫蛀。当时,定做这么一件箱子16元钱。同样的樟木箱,在屠善洁教授家有两个,因为他们夫妇二人均在交大任职。而且屠教授家还有一把搬到西安时学校配发的椅子,编号是交通大学“02.02.0117”。潘季教授珍藏的是一件咖啡色毛毯,也是迁校时发的。
朱继洲教授展示的“教授备课本”,字迹清秀,图例明晰,重点部分还用红笔做了注释。朱教授当年参与编写的《压水堆核电站的运行》一书,是该领域多年的高校教材。最令人惊喜的是朱教授的毕业证,虽然只是一张纸,但有8开大,上面还有水印,制作精细,质地不俗。另一件老物件是朱教授的母亲为他手缝的蓝色桑蚕丝棉裤,不仅缝上了拉链,而且为了更好地保暖,两条腿脚处都是紧口,分别缝上了3个芝麻扣,手工极为精细。不由得让人想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如今我们搜索“兴庆宫公园”“兴庆湖”,出来的便是美景,而这美景背后,离不开62年前每一个对西迁有贡献的人。不止兴庆湖,当年交大迁来西安时的各个方面,包括学校建设、发展,以及对当地民众和整个西安的影响都需要您的回忆。如果您对“西迁”还有故事要讲,可致电华商报。华商报记者陈春平 实习生孙可欣
参与热线:
029-62502851(8∶00-18∶00)、88880000(18∶00-次日8∶00)。 摄影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