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发出汶川地震求救信号第一人:余生每天都是赚到的

来源:封面新闻 时间:2018-05-12 12:27:21 编辑:钟梦哲 作者:申梦芸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油纸裹着防雨

  用卫星电话拨出第一个求救信号

  上楼时,刘道彬有一搭没一搭的和老同事聊着天,就好像正常上班时一样。打开三楼机房大门,走进他曾经工作的办公室,尘封的记忆便又扑面而来。

  刘道彬向四周看了看,说:“变了,10年前在这儿上班时,摆设和格局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即便如此,他还是很快找到海事卫星电话所在位置。“我就记得是放在这儿,你看嘛,当时的电话就这么小。”

  地震发生后,刘道彬顺着楼梯跑下了楼,很快跑上了另一栋楼,他记得一部卫星电话就放在那里。在通讯网络完全中断的情况下,只有这部卫星电话有可能与外界取得联系。

  记不清拨了几次,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刘道彬对着电话大喊“喂,喂,我们这里地震了,我们这里地震了!机房已经出现了裂缝,但还没有倒塌,喂……”仅仅持续了10秒钟,通话信号便中断了。

  在随后的几天里,刘道彬没有跟随县城居民一起转移到高处,而是留在县城公司,日夜守着这部电话。12号晚上有电话打进来了,13号中午拨10次能通3次了,14号卫星电话逐渐畅通。

  海事卫星电话需要在室外无任何遮蔽的状况下搜索卫星网络,当晚汶川下着大雨,为等一个重要电话,刘道彬和几位同事轮流换岗,用油纸裹着电话,把电话伸出伞外,从晚上8点一直举到12点。

“模范”标签已成记忆

  “模范”标签已成记忆

  现在最怕跟不上时代

  “作为最基础通信设施的提供者,我们也是互联网行业其中的一员嘛。”十年间,从一线的通信网络运维技术人员到管理者,这个“互联网人”头发也已经白了大半。他坦言随着年岁增长,记忆力不如年轻时候,面对通讯技术的飞速变化已经有些跟不上了。

  虽然在通信行业浸润多年的他也算是“老资历”,但对于现在的工作也丝毫不敢懈怠,“不讲什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们这批人离退休也还早,如果跟不上时代,肯定会被抛弃,必须保持不断学习的姿态。”

  刘道彬告诉记者,每年单位都会组织20多次大大小小的培训,不管是涉及技术、管理还是转型培训,自己基本都要参加。

  除了持续的学习,还有心态的不断调整。地震发生5个月后,刘道彬被评为“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他说,这就如同一个标签牢牢贴在自己身上,头几年感觉压力特别大,一言一行都得要配得上“模范”。后来想想,其实都是自己该做的工作,换个人保管卫星电话,相信他也会作出相同的举动。而随着日常网络结构不断完善,卫星电话这种应急运用以后也会越来越少。

  “以前大家提起来,我也觉得很骄傲很自豪,现在这个标签更多的成为了一段历史和记忆,也是难忘的记忆吧。”

相关热词搜索: 刘道彬 汶川 求救信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