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76岁老汉10余万字记录民国以来草滩变迁 希望草滩港被人记起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8-05-16 21:39:31 编辑:华商报供稿 作者:付启梦 黄利健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近日“草滩文创小镇”签约消息公布,76岁的草滩人陈群劳很激动。他耗时3年写作的《草滩往事》一书,原因之一正是希望渭水边曾繁荣的码头——草滩港被人记起。

  想用所知大力支持“草滩港”复兴

  陈群劳自称陈老汉,原草滩二村村民。在他租住的北郊显庆路一1室1厅小屋里,他手捧仅印刷了一册的《草滩往事》说:“复兴草滩古镇可是件好事儿呐,尤其是重建草滩码头。历史上,草滩一直是渭河下游最重要的港口和货物集散地之一。只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渭河下游渐渐成为淤泥地。现在连草滩的年轻人都不太知道草滩港这种叫法。”

  陈老汉迅速将著作翻到《记忆草滩》这一章,念说:“渭北的煤、山西的盐,各种日杂用品及土特产都要从渭河水运经草滩码头卸货,再转运到西北各地。”他把视线从书上移开,继续说,“草滩港还曾因山西运城的盐商汇集叫作盐码头,也叫下码头。还有专门下煤炭和生铁的上码头。尤其是清代,街道宽阔、商贾云集。我印象中,民国时,街上有车马店、粮店、京货铺、染坊、醋坊等,还有很多木材也在此转运。每天清晨都被叫卖包子、甑糕的小贩吵醒,还常见到北岸马家湾的人坐着小木船来草滩买醋和日杂物品。”

  可后来,古迹被各种运动和城市建设侵蚀。“尤其是2011年,开发商在草滩古镇多村征地。至今,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还没有回迁。名字里都带着草滩港印迹的‘铃铃店’、‘木厂村’等地再无迹可寻。想来真是可惜。”说到这儿,陈老汉脸上显出不快,不过他很快调整情绪说,“我愿意把我所知‘和盘托出’,供需要的人使用。”

  草滩巨变让他生出写作冲动

  此外,《草滩往事》单列一章,简述草滩古镇行政区划变迁。之后主要记载民国以来草滩的历史,分为草滩镇名人轶事等篇章,并按年代顺序搜集记录了草滩镇人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各方面,比如草滩古镇的戏楼、炮楼、书店,饭馆、学校、医院等等,全书约10余万字。

  “2013年,应邀编完草二村村史后,我开始动手,因不会用电脑,我都是先手写,再校对几遍后,由女儿帮我录入再打印成书。”陈老汉说,“我的老伴也没嫌我不像其他老头一样出去挣外快。更自掏腰包印书。”

  老伴王女士一直站在旁边,听老爷子讲。听到这儿她才插了句话说:“老头子不打麻将,就爱好文字,而且我也觉得他在干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当然支持了。”王女士指着在逼仄的空间里,被书霸占的很大一部分空间,他就是爱读书写作。”

  陈老汉很开心,又自谦地说,“我1964年高中毕业,那个年代确实是高文凭了。后来还在村上当过干部,练了笔头,也爱写作。年纪增长,生活的区域又发生着巨变,我越来越觉得需要用笔记录下来。书里大部分内容是我自己走访、考证写的,少部分内容是引用别人著作里的原文,我都进行了署名。尽管比不得专业史学著作,但也算是我个人对历史的一种记录,是宏大历史叙述中的个人声音。但愿多年后,有人能从这些记录中找到研究的线索和意义。”

  据了解,陈老汉打算拿出1万元,自费印书。“送给有兴趣的朋友,希望多多指正。”

  华商记者 付启梦/文 黄利健/图

相关热词搜索: 草滩 草滩港 自费出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