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距三伏天结束还有34天 西安热岛强度从1995年快速上升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8-07-23 07:03:11 编辑:曹静 作者:雷婧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专家解析

  西安城市热岛强度从1995年开始快速上升

  专家支招:增加绿地、设计城市风道、恢复周边水系、机动车限行等可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一说起这几年夏天的高温,西安市民都会想到“热岛效应”,那么,西安的热完全是“热岛效应”导致的吗?这种热的体验,是不是会逐年严重?华商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看看专家怎么说。

  什么是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中心,气温一般比周围郊区高1℃左右,最高可达6℃以上,大城市散发的热量可以达到所接收的太阳能的2/5,从而使城市的温度升高。在城市热岛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城市热岛增强空气对流,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结核,故城市降水比郊区多。

  环境专家邓顺熙:玻璃幕墙、水泥柏油路面增多热岛效应明显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邓顺熙认为,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变成“钢筋水泥森林”之后,吸收的光照明显增多,“你想想,原来一个足球场的面积,吸收的光照,就是这个球场面积这么大;但是你把它改成了高层,除了这个足球场面积大光照之外,还有四个外立面吸收的光照,如果再做成玻璃幕墙,折射光线,那么吸收和散发的热量就更多了。”

  “再有就是城市的广场绿地减少,硬化地面增多,地面散热的程度和硬化程度成正比,同样是炎热的夏天,你走在草坪上,可能觉得还有些许凉意;可是你走在阳光照射下的柏油路上或水泥地面上,立即感觉热浪翻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城市周边水系。在高新楼群密集的地带上班的人,高温天就觉得很难熬,走在哪里都觉得酷热;在南湖附近或者灞河附近的人,感觉其实就没那么热,因为水面还是有降温的作用。”

  邓顺熙说,这些热岛效应,都和城市规划有关,而这些都是造成了对光照的改变,从而产生的热岛效应的加剧。除此之外,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会小程度的加剧热岛效应,“比如车辆尾气排放、空调、做饭炒菜等,都会产生影响。”

  邓顺熙建议,应该通过规划,控制城市中心的高层,在城市中心留出大的空地,而不能一味建高层,高层越多,城市中心的热岛效应越显著;其次,减少建筑物外立面的玻璃幕墙,玻璃幕墙折射、释放的热量太大了;再次,应该恢复西安周边的水系,比如现在正在改造的昆明湖,就会一定程度减缓热岛效应。

  省气象局专家:1995年后 热岛效应迅速上升

  一份来自省气象局专家的论文显示,西安市1959~1971年热岛强度的绝对值很小,平均值只0.14℃,热岛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1972~1994年热岛强度上了一个新台阶,由1972年前的平均0.14℃的低水平上升到1994年的0.84℃的较高水平,上升幅度达0.7℃,上升速率为0.69℃/a;

  1995年以后为热岛强度的快速上升阶段,1995~2008年的年热岛强度在1.0~1.9℃之间波动,平均强度为1.45℃,比第二阶段的平均强度高0.61℃,该时段热岛强度的上升速率为0.87℃/a。

  由此可见,西安城市热岛强度从1995年开始上升速度更快,热岛强度更加明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近年来随着西安城市的发展、城区内部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建筑密度、下垫面的性质都有了较大的改变。

  此外,能源消耗剧增、人为热排放增大等因素加剧了城市化效应,使得城郊温差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城市热岛越发明显,热岛强度逐渐增大。

相关热词搜索: 热岛效应 三伏天 空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