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18陕西非遗文化季保护与传承专题论坛在西安举行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8-07-24 19:54:39 编辑:华商报供稿 作者:陈梦扬 黄涛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2yc78z3y.jpg

走近非遗,找到久违的幸福感

  传统之美 共享非遗—2018陕西非遗文化季保护与传承专题论坛在西安举行

  作为一个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所的文明基因和文化印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记,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而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有着千百年的传承,兼具历史、文化与艺术等多重价值,非遗传承在现代社会急需关注。

  基于此,7月24日下午,由华商报社主办的“传统之美 共享非遗—2018陕西非遗文化季保护与传承专题论坛”在西安举行,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吴克敬、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吴锋、西安秦腔剧院总经理雍涛、周至县旅发委主任苏明等专家学者,以及定居西安的法国设计师美珊、德发长酒店饺子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马顺莉、陕西省非遗项目——户县社火传承人曹静香等来自我省各地的非遗工作者及传承人们,共同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的传承与保护”话题进行了探讨交流。活动现场各非遗传承人也带来了自己的拿手绝活,香气四溢的泡馍及饺子制作技艺表演、精美的草鞋编织技术、清脆悦耳的鱼化娃娃哨(泥叫叫)、撼人心魄的太极拳及白猿通背拳等非遗展示,让现场所有人连连点赞叫好,也令陕西的众多非遗经典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非遗美食泡馍、饺子飘香四溢,太极拳助阵开场

  活动开始前,来自同盛祥饭庄羊肉泡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乌平和德发长酒店饺子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马顺莉现场进行了泡馍及饺子的制作技艺表演,引得现场一时“香气四溢”。据悉,我们每天吃的同盛祥泡馍、德发长饺子、春发生葫芦头泡馍都属于非遗中的“传统手工技艺”。2007年,德发长饺子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春发生葫芦头泡馍制作技艺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安市非遗项目——陈氏太极拳传承人刘永强则现场为大家表演了太极拳,博得满堂喝彩。他介绍说:陈鑫太极拳是上个世纪初以来西安武术发展中的一只重要力量,其注重易学、经络、儒学、兵法等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利于修身养性、文化养生,是一种当前比较稀有的精品太极拳。

  专家说走进非遗才能找到幸福感,愿邀请非遗项目走进易俗社

  华商报社总经理聂保刚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说:非遗传承在现代社会亟需关注。此次华商报社联合西安秦腔剧院、西安非遗保护中心共同发起的“国风秦韵--2018陕西非遗文化季”活动,旨在让更多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扩大非遗传播“朋友圈”。

  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市作协主席、文联副主席吴克敬表示,从现场的非遗展示和非遗传承人的介绍中,自己看到了远去的童年,同时感受到生活在西安这座城市舌尖上幸福。吴克敬说,走近“非遗”,找到了久违的幸福感,还感受到精神消费带给人的满足。他坦言自己也是一位非遗传承人,有许多的“手艺”,并寄语现场的非遗传承人:“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活’着,‘活’着,活儿干得好的人就活得很好!相反亦然。”

  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博导吴锋长期关注和研究非遗传承和保护,他介绍说:曲江新区正在通过努力,积极推动非遗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吴锋同时建议,陕西是非遗大省,但其非遗公共平台还有待加强和提升,非遗传承与保护要多与市场及老百姓结合,才能形成更好的效果。

  西安秦腔剧院总经理雍涛介绍了非遗传统项目——秦腔的传承和保护现状,以及《三滴血》百年公演的近况。他说:秦腔是老一辈留下的剧种,备受西北人的喜爱,有必要让扩大其传承的“朋友圈”。为此,西安秦腔剧院专门聘请了50多位艺术家,为中青年传帮带,通过口传心授力求深入人心。他同时诚挚地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易俗社进行拿手项目的现场展示,促进易俗社在未来成为陕西非遗展示的大舞台。

  管理者和学者点赞非遗,期待弘扬传承做优做强

  周至县旅游发改委主任苏明生动地介绍了周至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做法,以及与之结合的乡村旅游特色和乡村振兴战略。她说:乡村是“远方”的重要承载体。如何非遗融入旅游,让非遗与传统村落相得益彰,是值得关注的事。目前周至正在打造的非遗小镇竹峪镇,将集中更多非遗艺人,通过打造村落文化+非遗+旅游的方式,让周至的非遗项目重新焕发光彩,让更多人的游人深爱上周至。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首席艺术家、西北大学宗教造型艺术研究所所长岳钰则通过对自己参观敦煌壁画经历生动的讲诉,号召所有人关注丝路的现状和历史。他说:大家重视敦煌笔画,是因为里面包含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因此,非遗传承人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观察到其它先进文明,多方对比才能不断提高。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专干杨丹介绍了中心平时的工作情况,她说:经过普查,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包括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民间文学等10大类共1271个项目。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走出去”的同时,也积极“请进来”,不定期邀请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参观者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非遗项目的讲解或展示,促进非遗现代发展。

  西安永兴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段晓玉介绍了引进永兴坊的过程,以及永兴坊在新媒体上传播度近况。她说: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非遗发展要与时俱进,与现代流行传播方式结合,才可以代代相传。

  非遗从业者介绍非遗发展近况,期望助力陕西非遗“走出去”

  西安饭庄总经理、全国烹饪国家级评委李源介绍了他对非遗的理解和他们的探索。他讲述了陕菜古往今来的一些变化以及陕西面食的影响力和特色,并建议发展陕菜、振兴陕菜、培养人才。

  法国设计师美珊与自己的丈夫——西安小伙黄臻曾与国家级非遗凤翔泥塑的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胡新民合作,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凤翔泥塑做成了微信表情包,上线9个表情包使用量200多万次,她介绍说,自己深爱着陕西的非遗元素,希望陕西非遗在未来能够通过如与国际插画师合作、制作双语有声绘本等方式,更好地被传播到全世界。

  非遗传承人纷纷秀出拿手绝活,期待经典项目现代后继有人

  在场的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纷纷踊跃发言,介绍了自己独特的“非遗故事”。西安市非遗项目——鱼化娃娃哨制作技艺传承人杨帆说,自己从小就爱好非遗,因为爱好而坚持了一辈子。他表示,非遗人都是因为爱好传承下来,这是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视和尊敬。而非遗在现代的传承应该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理解与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才能够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西安市非遗项目——雁塔结绳香囊传承人汪卫东则带来了美丽绝伦的结绳香囊,引得现场所有人驻足观看。她介绍说,雁塔结绳香囊的每一个结都是用丝线编制成两片相同的囊片,再将两片囊片缝合成囊袋。每一个结都根据形或意命名,表示热烈浓郁的美好祝福,是赞颂及传达衷心至诚的祈求和心愿的佳作。

  西安市非遗项目——板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亲民现场为大家讲解起了板胡的制作技巧,他说:西周时,秦腔在吼声中起源。相比诞生之初的原生态,今天的秦腔舞台离不开板胡的伴奏。椰壳做琴筒(共鸣箱)、小叶紫檀的琴杆、桐木木板……看似结构简单,制作起来却门道颇多。配合不同戏曲音色,板胡又细分出秦腔板胡等十余个种类。“一把好的板胡可以用几十年,是有自己独特生命力的。”

  当西安市非遗项目——雁塔棉絮画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宝兰将自己创作的棉絮画展开时,现场所有人都被那鲜明的色彩、逼真的形态与精细的制作工艺所吸引。张宝兰现场教授起大家如何制作,她说:“在制作过程中,我常常去各地看画展,也随着季节变化去公园写生,在不断总结经验中,我吸收了国画写意和工笔的手法,改进了棉絮画。”而今,传承棉絮画则成了张宝兰最大的心愿,她说,自己不仅自编了《雁塔棉絮画基技艺》,在社区教授过的徒弟不下200个,同时每周都要坐公交车到北郊的西安市聋哑学校,手把手教聋哑学生制作棉絮画。尽管如此,寻找有绘画基础并喜欢棉絮画,能不断精益求精的将棉絮画传承下去的年轻人,依然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活动现场,西安市非遗项目——雷氏绣样剪纸其第六代传人雷俊也带来了精彩的剪纸表演,只见她双手操作着一把小小的剪刀上下飞舞,很快,一副美轮美奂的剪纸作品就诞生了。据雷俊介绍,如今,自己已将剪纸视作自己的第二事业,不仅每周为自弘中学几十名剪纸兴趣班的孩子教授剪纸工艺,闲暇时间也积极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就是想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西安市非遗项目——关中秦腔戏剧脸谱第五代传承人陈耀武则带来了自己精心绘制的秦腔戏剧脸谱,美轮美奂的戏剧脸谱让大家连声惊叹。他介绍说,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脸谱,秦腔戏剧脸谱线条更加复杂,需要根据脸型调整线条;色彩又比较鲜艳,起笔落笔都很关键,如何画出精气神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在谈到秦腔戏剧脸谱的传承问题时,他则显得有些担忧,说: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少有年轻人能静下心来创作了。

  以初心致匠心,期待与您一同扩大非遗传播“朋友圈”

  2018年,华商报社联合西安秦腔剧院、西安非遗保护中心共同发起“国风秦韵--2018陕西非遗文化季”活动,希望通过和市民每天第一眼的版面、透过字里行间的墨香、用一系列对“最美非遗传承人”背后动人非遗坚守故事的用心报道,解读陕西省非遗传承发展水平,深度报道陕西省非遗文化的发展成就。同时,活动期间还将还将举行“秦腔经典名剧《三滴血》上演100周年纪念报道”、“我的祖籍在陕西--百年《三滴血》戏迷争霸赛”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带动群众的参与热情,与所有人一道传承美丽,守护文化。

  只有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实践,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非遗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此,我们欢迎您通过新闻热线、邮件等方式,推荐我省非遗传承者不为人知的非遗坚守故事,共同扩大非遗传播“朋友圈”,以初心致匠心,共同为陕西非遗发展助力。

  >>推荐形式

  1.人物故事(请注明姓名、年龄、拿手的非遗项目、人物故事以及联系方式等)

  2. 来稿请发送至hsbkfqgzs@126.com或致电029-62502889,纸质来稿请寄送至: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3001华商文化传媒中心9楼公共传播中心(收)

  华商报记者 陈梦扬 黄涛 实习生 毕明芳 张园园 本组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华商报记者 黄利健 拍摄

相关热词搜索: 非遗文化 传承 保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