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陕西移民(脱贫)搬迁工作调查:移民搬迁 示范全国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18-09-07 14:43:57 编辑:强鑫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山阳县高坝店镇高坝街移民小区。 本版图片均为 吴永兵摄

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大平地移民点。

商南试马街安置点。

商南金丝峡太吉嘉园。

从陕南开启的移民搬迁工程是一项在复杂环境、复杂条件下实施的社会搬迁,而绝非人口在空间两点坐标上的线性位移,是触及成千上万人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系统更新,而绝非陈旧观念和落后体系的简单置换。移民搬迁工程在农村地区引起的变革和冲击,远远超出工程项目的建设范围。

2010年7月18日,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那个噩梦般的夜晚,特大暴雨泥石流将原七堰村22户78间房屋全部冲毁、埋没,12人死亡,17人失踪。

七年后,依旧是七堰村。白墙青瓦的新村,绿树成排的村道,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玩耍,老人们舒心地晒着太阳。群众的生活没有因为那场灾难停顿,反而在移民搬迁的政策下获得新生。

七堰村的经历,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陕西由此展开了一场浩大的移民搬迁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离开了曾经危机四伏的村庄,更走向了富裕与美好的生活。

从陕南开始的移民搬迁

刘年喜是2011年被调到安康市移民办的。那一年,省政府的第67号文件这样写道:2011年—2020年,陕南地区共安排搬迁安置移民60万户、240万人。结合陕南各市实际,安排移民搬迁安置年度计划,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这几年,刘年喜参与见证了一系列移民搬迁工作带给陕南的变化。他说:“从安康‘三精’管理到‘一区一策一户一法’的试点;从白河的‘天宝’模式到紫阳‘双安’模式,我们探索与实践着能让群众‘安家’也‘安心’的方案。”

洛南县景村镇景村街道村民黄金颜的家原来住在山沟里。在她的记忆里,与老宅子联系在一起的是砍不完的柴、吃不尽的咸菜糊汤、走不出的大山、担不完的心。

在陕南,与黄金颜有相似记忆的人有很多。

穷困,曾经是陕南的标签。2011年年底陕南三市经济总量仅为全省的11.4%,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1%。自然环境险恶,曾经是陕南挥之不去的阴霾。仅在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里,陕南地区因灾死亡或失踪的就有59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460多亿元。

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省移民办主任邹顺生说:“自然灾害多、贫困程度深、生态责任重、发展差距大,是陕南地区最大的实际。摆脱灾害侵袭、加快脱贫致富、与全省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是陕南人民的强烈愿望。”

人民的愿望,就是政府工作的动力。基于对陕南区情实际、发展基础的把握,特别是对陕南防灾减贫工作的重新审视,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按照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位一体”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的方式实施陕南移民搬迁。

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敬畏自然、主动避灾,破解自然之殇与贫穷落后之困的治本之策。

陕南移民搬迁的精准施策,四年后就见到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搬出大山奔小康的陕南移民群众就达32.4万户、111.89万人,搬迁群众年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搬迁前的4151元增长到2015年的8689元。陕南三市贫困人口共计减少41万人。

2016年5月,“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更名为“陕西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办公室”,全省的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在更大范围展开了。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杨忠武说:“全省形成了陕南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搬迁,关中抓移民搬迁促四化同步,沿黄河土石山区抓移民搬迁促人口聚集,各区域易地扶贫搬迁扎实稳步推进的工作态势。”

搬迁后的移民新生活

今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商洛调研时指出,“老百姓的笑你安排不了,特别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包括今天咱们在丹凤县见到的那个女同志笑得多开心呀!她是有这样开心的理由。”

事实上,伴随着移民(脱贫)搬迁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群众的欢笑正温暖着每一个移民新村。

“以前住在山上土坯危房里,整天提心吊胆,担心哪天塌了把我们埋在里边。现在政府在镇中心移民安置点为我提供了免费保障房,不仅安全,而且孩子上学、看病就医都很方便……”白河县冷水镇花湾社区39岁特困户周汉林激动地说。

周汉林原住在该镇三院村5组的高山上,2009年因车祸双腿截肢致残,随后爱人又因病去世,家里剩下年逾花甲的老母亲和3个上小学的孩子。由于家境贫寒,一家人住在土坯危房里。去年政府通过“交钥匙工程”为其提供了免费住房。此外通过医疗、教育扶贫政策,周汉林安上了假肢,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也解决了。在政府帮扶下,周汉林还养了十几头猪。现在,他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搬迁后,很多农民学起了新技术,他们扔掉锄头变技师,脱贫致富不再愁。

紫阳县东木镇的廖记军,18岁下井做了18年的矿工。今年4月,廖记军参加县上修脚培训班后,应聘到远元集团天津分公司上班,头两个月就给家里寄回8000元现金。

廖记军所在的远元集团,是以修脚产业发展壮大的公司,因公司扩张需要更多员工,而搬迁群众又无好的就业门路。通过政府扶持、企业引领,当地搬迁社区群众享受到了包吃包住包安置、免学费免日用品费、补助交通费、稳就业稳收入的“三包两免一补两稳”优惠政策。如今,高桥镇远元搬迁安置社区入住的搬迁户中,220余户通过发展修脚产业实现了脱贫,年人均纯收入在1.5万元以上。

在韩城市芝川镇毓秀移民安置社区,群众的目光投向了产业致富。

虽然是初冬,毓秀移民安置社区的产业园区里,却是一派繁忙景象。村民高建工正忙着安装荞麦面加工设备。在村里,高建工是出了名的能人,听说镇上移民安置社区即将建成的副食品加工园区正在招商,他毫不犹豫地在这里办起了荞面加工厂。

高建工说:“政府前三年免房租,咱光出个水电费,其他都是政府扶持呢!我的厂距离社区仅几百米,村上的人都能到这里打工,我也算为村里作点贡献。”

探索出一系列移民(脱贫)搬迁新做法

在今年10月国家易地搬迁论坛上,邹顺生的发言《弘扬“延安精神”激发内生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首战之役》赢得了广泛关注。他在会上提出的陕西移民搬迁的精准识别逐户上门、送政策上门、送设计图上门、精准规划等做法得到了广泛认可。

事实上,陕西的移民(脱贫)搬迁工作探索出的一系列新做法已经为全国提供了借鉴。

陕西坚持高点起步,确立了“顺应规律、系统谋划、四化同步、统筹推进、一举多赢”的工作思路,做出了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主,同步推进避灾、生态等类型搬迁的决策部署。

今年8月,负责全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的省国土资源厅正式向全省推行“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工作模式。通过精准搬迁,实现人、地、房、业精准对接;通过精确施策,紧扣就业核心,推行先业后搬、以业促搬、以岗定搬、订单搬迁,集成产业就业创业扶贫政策,集中发展特色农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服务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通过精细管理,按照人、户、钱、房、业信息精准的要求,以“一户一档”基础资料为主线,做到市、县、镇、点、户五级建档,实现“一户一档、一点一册、一镇一册、一县一册、一市一库”。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陕调研时非常肯定地说,对于移民搬迁工作,陕西是在全国率先开展的,探索了一系列好的做法,为全国提供了借鉴。建档立卡易地扶贫的政策设计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经验的。

编辑: 石永波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