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政企快线 > 开发区报道 > 航天基地 > 正文

杨毅强:如何走好运载火箭发展的产业化之路

航天基地 华商网 2018-09-13 11:12:10
[摘要]8月28日,西安航天基地管委会联合京东云举办了“推动西安市航天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杨利伟的“太空旅行”让每个人心里藏着一个航天梦,常常想象自己被送入太空,驾驶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遨游。8月28日,西安航天基地管委会联合京东云举办了“推动西安市航天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论坛上,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总指挥杨毅强以《对运载火箭产业化、商业化的思考》为主题进行了演讲。那么,运载火箭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又该如何走,才能实现普通人的太空遨游航天梦?

  据悉,运载火箭是由多级火箭组成的航天运输工具,用途是把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自1956年开始,在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的主持下,我国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自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首次发8射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共研制了4代17种不同类型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能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的卫星,已飞行282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5.04%。

  中国运载火箭的发展较快,成果累累。目前服役运载火箭里面“最火”的应该是“长征十一号”。据杨毅强介绍,此前的“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以及“长三甲”系列中的“长征四号”“长征五号”等,都是液体运载火箭。制造固体火箭之初,便决定重新命名固体火箭,最终将中国首枚固体火箭命名为“长征十一号”。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全长20.8米,箭体直径2.0米,重约58吨,配备4台固体发动机,位于火箭一级的发动机推力达120吨,为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发动机,可一次将重达500千克的物品送达距离地球5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长征十一号”算是当之无愧的国内首枚固体火箭,它刷新了中国火箭研发、卫星发射史上的两项纪录,首次采用大推力固体发动机技术,并且在多颗卫星发射技术上取得新进展。

  谈到“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多颗卫星发射技术上取得新进展”,就会想到它在2015年“一箭四星”、2016年“一箭五星”和2018年1月“一箭六星”连续发射成功,再加上今年4月26日的“一箭五星”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引发了一股探索运载火箭在商业航天发射领域应用的热潮,如何进一步推进商业化发展呢?

  杨毅强认为,作为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探索者和领跑者,“长征十一号”研制团队针对商业航天市场和多元的发射需求,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依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雄厚的技术实力,“长征十一号”火箭研制团队为客户提供了优化组合的发射资源配置等多种产品和服务。在商业航天领域,“长征十一号”已经开创性地推出了“太空专车”“太空班车”“太空顺风车”三种发射服务模式,可以为用户提供星座组网的“太空星网”一站式解决方案。同时也推出了积分制、会员制等多种合作模式,为国内外商业小卫星用户提供定制、众筹、搭载发射服务,为商业小卫星提供更便捷、舒适的搭乘环境。

  运载火箭的商业化必然带动小卫星的发展,很多人都说未来小卫星的发射就像家常便饭一样,但小卫星的商业化前景究竟如何呢?

  杨毅强表示,2015年小型固体火箭发射成功,有力刺激了小型卫星发射市场,促进小卫星由科研试验向规模应用转变。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小卫星将迎来大规模使用潮。未来,小卫星将向个性化、定制化、低成本方向发展。小卫星发射会从“皇帝的女儿”,飞入寻常百姓家,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发射专属于自己的卫星。未来,小卫星不仅会在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等突发情况下,以及在科研项目中派上用场,也将会在数据服务上面大展身手,可随时购买卫星数据。

  同时,他说到:“小卫星商业化发展前景较好,但在商业化的进程中,还面临着挑战。至今,中国的航天、空间都没有立法,需要建立火箭研发、卫星制造的准入制度,以及卫星发射许可制度,无序的卫星发射肯定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也会产生很多太空垃圾。并且,随着运载火箭和小卫星的发展,肯定需要大量的资本涌入航天领域。目前,中国航天领域的社会资本尚显不足,航天技术民用的动力仍旧缺失。需要逐渐放开低轨市场,引导社会资本逐渐进入低轨的小卫星市场和小火箭市场。”

  随着运载火箭的不断升级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动小卫星的蓬勃发展。杨毅强期待尽快发射个性化定制小卫星,未来或许可以实现用支付宝购买小卫星提供的服务!

  杨毅强简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型号总指挥、研究员。曾先后担任国家重点战略型号调度长,副总指挥、研究院型号管理部部长、质量技术部部长等职务,曾获国防科工委授予的个人二等功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届“长征奖”。他作为“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总指挥,在火箭正式发射之前,带领团队利用晚间和休息日开了39次复查会,形成了93份报告,模拟弹道飞行25000余次,日以继夜的研究设计,精益求精的试验模拟,终于使“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升空。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杨毅强:如何走好运载火箭发展的产业化之路

上一篇:清洁供暖技术在航天基地实现重大突破 西北地区首家相变储能清洁供暖技术亮相科博会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