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做客西安 赞西安的商场现代化

来源:华商报 时间:2019-04-04 07:09:17 编辑:曹静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1119494.jpg

  诺奖作者作品也曾在中国坐“冷板凳”

  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1940年4月13日生于法国尼斯,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勒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是当今法国文学的核心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

  即便如此,在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中国的读者对勒克莱齐奥知之甚少。其成名作《诉讼笔录》(1963)早在1992年就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但当时由于尚未加入版权公约,因此并没有买下版权。2000年前后,译文社购买了该书版权并出版,该书由著名翻译家许均翻译。书出版后,曾深为池莉等作家所激赏,但也许是曲高和寡,当时只卖了5000本左右。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社重新包装其作品上市,印数超过10万册。

  勒克莱齐奥的作品主人公都是一些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比如非法移民、小偷、逃犯、傻乎乎的边缘人等,勒克莱齐奥通过展现这些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他们力图脱离现代文明中心,向自由、自然的世界靠拢。他的早期作品,带有“新小说”的痕迹,基本以探索人性疯狂为主题,诸如《诉讼笔录》《可爱的土地》等,多寻找一种空灵与寂静,不拘一格的特点明显。之后,受其家族起源,自己游历及对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喜爱,作品开始以寓言、幻想为主题。诸如《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则更关注心理空间,向着自然与人这两个“宇宙”同时进行宏观与微观的探索。

  2008年10月9日,他因为“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里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勒克莱齐奥第一本被译介到汉语世界的作品是1992年出版的《少年心事》,其他还有《战争》《诉讼笔录》《流浪的星星》《金鱼》《乌拉尼亚》等。

  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段建军此前读过勒克莱齐奥的《流浪的星星》《看不见的大陆》等作品,“我觉得勒克莱齐奥的许多作品,都通过对一系列孤独的人类个体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人类的生存境遇的营造,试图探讨人类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倾向。在我看来,《流浪的星星》这部小说,就比较集中地体现出了他的这种思想倾向,所以我把它推荐给大家”。

  西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在读研究生田斯嘉是通过《诉讼笔录》认识勒克莱齐奥的,“他在《诉讼笔录》以流浪汉的视角对传统文明进行重新观照。流浪汉所代表的是游离于既定文化之外的形象,它以一种局外人的姿态看待已经固化的现实逻辑,并且通过直觉这一手段反抗理性,以种种癫狂的行为和言论反叛现实逻辑,从而打开现实世界对于人类生命灵性的禁锢。小说虽然情节松散,但是字里行间都在为通往一个非异化的世界而努力,并且最终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

  勒克莱齐奥的中国情缘

  勒克莱齐奥年轻时就对中国非常向往,研究中国的一些哲学经典,还曾经通读法译版《红楼梦》和《水浒传》,他非常喜欢老舍先生的小说。在泰国工作期间就听过一些京剧。后来勒克莱齐奥多次访问中国,并任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名誉教授。2014 年8月勒克莱齐奥第一次来到西安,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围绕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展开话题讨论。此次再次造访西安,在讲座之余参观了清真寺、高家大院,饶有兴致地逛了几次商场。

  场景1

  开坛授课:对中国古代文化相当熟悉

  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段建军认为,勒克莱齐奥此次西大授课,关于“文学和艺术的本质”的论述,让学生们领略到世界一流文学家对文学及艺术的独到理解,为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学观乃至世界观,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其次,他的讲座,也使学生们对当代外国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有了较为前沿和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次近距离接触,段建军发现勒克莱齐奥对于中国古代哲学非常了解:“通过这次与勒克莱齐奥先生的交流,我发现他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有深入的了解。尤其对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典籍相当熟悉。比如,《墨子》中的某些论述,就对他的文学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交流期间,我和他谈到了一些当代陕西文学家的创作,使他对我们陕西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有了一定认识。”

  场景2

  参观高家大院: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兴趣

  勒克莱齐奥此次在西安的行程中,除了给西北大学的同学们做了四场精彩的讲座,也抽空去感受西安的风土人情。这不是勒克莱齐奥第一次来到西安,此前参观过兵马俑、大雁塔等地标景点,这一次他原本想去乾陵,但时间不允许,他提出想看西安的清真寺,于是来到回民街大学习巷的清真寺。陪同勒克莱齐奥参观的西北大学董雯婷老师告诉华商报记者:“他觉得西安的清真寺和他此前见过的那些都不一样,是完全中式的,建筑形态非常美,展现了宗教融合和历史融合。参观完他又问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清真寺,我们又去了化觉巷的清真寺。”勒克莱齐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参观清真寺后,一行人又去了高家大院,“他非常认真地研究院子的布局,东西厢房、卧室。也很关注主人的身份,问房子的主人是不是一个族。我觉得他对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非常有兴趣。他说在北京就想看那些有历史感的胡同,看四合院,然后去了解他们以前是怎么生活的。我想是因为建筑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承载。他也许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有难题,所以希望通过建筑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就像他对中国的传统绘画也很感兴趣。因为文化有相通的地方,虽然语言不同,但也可以通过绘画、建筑这样的方式来切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

  场景3

  逛商场:赞西安的商场现代化

  董雯婷透露,勒克莱齐奥在西安的生活非常自如,“他的太太很喜欢逛商场,大学城附近的商场他们就逛了两三次,给孙女买了很多有中国特色的礼物,理发、吃饭都是自己解决的,非常适应这里的生活。勒克莱齐奥还感叹西安的商场和美国纽约的那些大商场没什么差别,很现代化。” 本版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路洁 罗媛媛 采写

相关热词搜索: 勒克莱齐奥 文学创作 陕西文学 IHK 创作过程 回民街 诉讼笔录 战争 流浪的星星 诺贝尔文学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