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专题新闻 > 正文

“爆款”思政课炼成记——陕师大思政课这样“圈粉”

专题新闻 当代陕西—陕西网 2019-04-12 09:15:03
[摘要]死板的理论被“疏通筋骨”,单向灌输变双向互动。一堂思政课,为何如此沸腾,因何“圈粉”无数?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01(3)

张帆喜欢用活生生的史料、大量鲜活的材料,让“一纲一本”枯燥的教材语言,变成符合学生认知结构、活生生的教学语言。让思政课直面现实,充满时代感。

一位下午原本有些犯困的男生说,“张老师这样的激情教学法,让人很难在课堂上走神,不自觉就听进去了。”

张帆认为,要想让思政课“圈粉”,首先要知道“学生想要什么”。只有了解学生所需,才能提供学生所求。所以,为在校学生“画像”,成了张帆的必修课。

当下在校的学生,都是伴随着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趣味性、互动性、发散性等,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很多时候,老师是在跟手机抢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内容占领手机这个重要载体,很多学生没法在手机上分心玩别的,抬头率自然会高一些。”陕师大去年引进的“学习通APP”,张帆算是用的比较6的老师。

但是,让学生抬起头来,只是第一步。如果没有“干货满满”的授课内容,持续吸引他们,那么这种抬头率很快会反弹,或是演变为学生们没有灵魂的放空。

“想给别人一碗水,你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张帆说,对于思政教师而言,更要明白“自己有什么”,无论是理论的修养,还是实践的总结,都要下足功夫。

“教学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学生从80后变成90后,再到现在的00后,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更新。”为了保持与学生们在同频对话,张帆心里随时绷着一根弦儿,不断从生活中积累教学素材。

在张帆的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听到“土豆烧牛肉”式的故事,也可以听到“舌尖体”的举例论证,还可以感受到课堂刷弹幕的快感。“无论是什么元素,只要对教学有益,我就把它加入课堂中。”

上课,是个传播的过程。当前思政课面临的是,一对百的传播现状,和学生接受方式的转变。有了好东西,更要知道怎么给学生。才能让好内容,也有好的“到达率”。

张帆把思政课教学比作谈恋爱,如果你送了一个东西给心上人,但是这个东西送的方式不对,硬邦邦地塞给对方,人家不见得会接受,接受了也不见得会开心。

“学生听不听课,多半取决于任课教师讲得好不好。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在方式和方法上创新,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帆发现,有时只需改变一下讲课的方式,效果就会大不相同。

在张帆眼中,任何新手段能否成为教学的“帮手”,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从中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寻求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喜欢接受的教学方式,和对教材内容不断深入的学术研究并不矛盾。

“思政课的教学,更多的是通过这门课,要学生了解国情和国史,然后明白我们当前所走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而衷心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他认为,一门学科带给学生最大的收获,在于其深邃的思想和正确价值观与情感。感性体验必须和理性认知相结合,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深刻的理解和稳定、持久的认同。


来源:当代陕西—陕西网

编辑:张阿芳

相关热词搜索: 思政课 陕师大 大学生

上一篇:一带一路上的陕西故事:陕西苹果“西游记”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