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上课了。
陕师大外国语学院的大二学生陈柯楠急匆匆赶来,手上拿着两本书。一本是这节课的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还有一本是俄语专业课书。
上课地点是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教学五楼106教室。因为来得晚,她只能一直走到阶梯教室的最后一排坐下来。以前的思政课,大家都抢着坐后排的位置,来的越晚,座位越靠前。今年张帆老师的课,大家一反常态,这让陈柯楠还有些不习惯。
上课铃声一响起,投影仪上的签到二维码就弹出来,几十秒时间,152位的课,就有148位同学完成了手机扫码签到。张帆老师迅速在APP记录了4位未签到同学的实际情况。
因为曾经有隔壁老师“投诉”:张帆老师讲课声音太洪亮,内容又很吸引人,容易让隔壁学生竖着耳朵听,思绪也跟着张老师跑了。这样的“投诉”,让张帆有了“甜蜜的负担”。每次上课前,他都要提醒学生把前后门都关紧。
“冒热气”的课堂,让理论“解冻”
“土豆烧牛肉,大家爱吃吗?”
“爱吃!”台下不少学生抬头答道,脸上挂着一脸诧异的笑。
“那给大家看首关于土豆烧牛肉的诗吧。”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张帆老师用俏皮的语气读完,让大家猜猜这是谁的大作。
哄笑间,同学们都相互讨论起来,答案五花八门,还有人大声说“不会是张老师自己作的诗吧。”
张帆笑着扶了扶眼镜说,你们一定猜不到正确答案。
PPT上弹出的:《念奴娇•鸟儿问答》毛泽东1965年秋。几乎让全班同学同时发出了惊愕声。
惊愕未止,背后的故事已在张帆老师口中徐徐道来。1964年4月访问匈牙利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在演说中说,“共产主义”是“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
赫鲁晓夫还说过:“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有了。”
原来此诗,正是毛泽东在苏联现代修正主义大论战时所作。全诗最后二行,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雷霆万钧之力对“苏修”当头棒喝。这种“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后来成了“苏修”的代名词。
“赫鲁晓夫围绕土豆的几次讲话,体现的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个问题本身认识不清楚,从而导致对社会主义的庸俗化和人为矮化。”
“越听越觉得有意思!”坐在最后一排的杨美媛,小声地跟旁边的同学嘀咕了一句,在教材上写下几行随堂笔记。
看同学们意犹未尽,张老师又抛出一个新问题,“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都曾出现过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判断失误的情况呢?”
PPT背景板上“沉默不是金,发言要用心”的字样,几十秒就被同学们的发言“弹幕”所覆盖。
马宁静:生产力低下造成观念狭隘。
白斯可:没有先例,都是第一次。
党高平:资本主义对垒压力。
霍浏湘:没有结合实际,认识不足。
何小丽:不能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不一会,同学们讨论的弹幕就刷过了几屏。弹幕“飞一会”后,高频词被系统抓取,定格在屏幕上。结合同学们的答案,张老师又自然而巧妙的导入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顺势检查上节课留的课后作业,让大家谈谈邓小平纪录片的观后感。
大屏幕上,全班同学的名字滚动起来,所有同学出奇一致地抬起头来,目不转睛的盯着不断滚动的名字。张老师鼠标一点,“张薇”的名字被定格在屏幕上。
一段精彩的回答后,张薇名字旁的给分条,被张老师的鼠标滚到“+6”这一档。“哇!”全班再一次同频共振的默契,是给张薇的漂亮回答,也是给张帆老师爽快的给分。
而另一位被点到的同学,却因为显然没有看过纪录片,无法作答,得到“-1”的惩罚。一位男生感叹道:“这也太刺激了,以后课后作业也得好好准备。”
热闹的课堂氛围,盖过了课间休息铃的声音。张老师毫无察觉地继续讲着,台下也并没有任何下课的躁动。后排原本打算来“上自习”的同学,带来的其他专业课书,到下课也没有顾上翻开过。
编辑:张阿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