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五四运动100周年|西安吴南 大横梁断裂他奋不顾身推开战友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9-05-04 07:36:15 编辑:杨蓓蕾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ddxc3pfe.jpg

吴南的母亲张大容看着儿子的遗像,心中感慨万千 华商报记者 张杰 摄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

——习近平

时代背景

随着“文革”结束、进入改革开放,国家和人民的动荡生活结束了,新生活重新开始了。原有价值观和旧有社会规制、运行模式开始裂变,许多人处于无所适从、思想迷惘的状态,以至于出现了多次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大讨论”。

\

生活价值观上,他们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唱流行歌曲,迷恋文学和电影电视,跳交谊舞,追求自由独立。70年代的女性,穿着蓝、灰、军绿色或小碎花、格子上衣,蓝、灰、军绿色或黑色的裁剪肥大的裤子。那一时期,款式单一、色调沉闷仍是主要服饰特点。

时代人物

吴南

1953-1972年,湖南长沙人,随父母迁居西安。中学毕业后,吴南参加了襄渝铁路建设工程。1972年6月17日,铁路隧道作业中遇险情,19岁的吴南为救战友英勇牺牲。

1970-1973年,陕西有2.5万余名69级和70级的城市中学生到陕南秦巴大山修建襄渝铁路,这支队伍被称为“三线学兵连”,吴南,就是这支大军中的一员。

1972年春季,学兵连投入了隧道施工,任务是枫树垭隧道掘进50米。由于施工任务加重,组织上把三线学兵17连三排排长吴南调到工作较差的二排任排长。他动脑筋,改进施工方法,提高了施工效率。1972年6月17日,枫树垭隧道中槽出现险情,一根大横梁“吱吱”作响,断裂在即,碎石碴不断落下,挡住了行驶的斗车。当日带班的排长吴南,立即命令掌子面的人员不得外出,洞外的人不准进洞,自己却直奔现场。当他发现斗车下仍有3名战友试图扒掉轨道上的石碴而身处险境时,便奋不顾身去推开他们。轰然一声巨响,刹那间塌方发生。战友得救了,吴南却永远离开了。1973年6月,团省委授予吴南“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吴南牺牲后,他的日记被收藏了起来,不少人看到日记都感动不已。

1970年7月,报名去三线的当晚,吴南在日记中写道:“现在要去参加铁路建设,我高兴极了!听说那里很艰苦,也很危险。我想,一个革命者,为了远大的革命理想,吃点苦怕什么呢?要说危险,也并没有什么可怕,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嘛!”

1971年9月,吴南在日记里写道:“我们要身在山沟,放眼世界,不仅要爱自己战斗的地方,而且要爱我们伟大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这样雄伟壮丽的河山,是我们的骄傲。祖国呀!祖国,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把你建设得更加美丽。”

吴南的日记还记录了他们紧张、繁忙的情景:“每天睡觉,我差不多都是在紧张地打风枪、放炮的梦中度过的,真有意思!最近,尤其感到时间不够用,有很多事情急着要做,我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人要是不需要睡觉该有多好啊!”

……

今年4月17日,吴南的战友、65岁的邓传波带着华商报记者去看望吴南88岁的母亲张大容。在张大容家的墙壁上,照片里的吴南定格在19岁青春的笑脸上。

“我只有这一个儿子,当时很舍不得他去襄渝铁路,但当时,都是热血青年,都想为国奉献,挡不住。”张大容说,儿子牺牲时她41岁,这么多年,是吴南战友们的陪伴支撑她活到现在,“我不仅是烈士的妈妈,也是吴南战友们的妈妈,我有一大群这样可爱的儿子。”

对于吴南以及上世纪70年代,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政法所副研究员薛金慧说,以吴南为代表的三线学兵,克服重重困难,在施工中不断拼搏,流血流汗冲锋在前,有的甚至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襄渝铁路,从而铸就了他们报效祖国、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崇高品质,这是那个时代的五四精神。 华商报记者 任婷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吴南 大讨论 1970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