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曾装"战国美酒"青铜扁壶移交眉县博物馆 发现时还能闻到酒味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9-05-07 19:17:42 编辑:华商报供稿 作者:马虎振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

  5月7日上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向宝鸡眉县博物馆移交了5件青铜器,其中包括发现时装着“战国美酒”的青铜扁壶。

  2009年发现时,还可以闻到酒味

  据眉县博物馆已退休的副研究员刘怀君介绍,这件装着“战国美酒”的青铜扁壶,发现于2009年9月30日。

  “当天,眉县文化馆接到金渠镇教坊村一组发现文物的报告,时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的孙周勇,和时任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刘军社当时也在眉县,于是大家商定一同赴教坊村。我当时也去了,一同去的还有时任眉县文化馆馆长的李倩、时任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王灏。经调查核实,有村民挖土垫房基时,雇佣的挖掘机司机薛红旗发现了这件青铜扁壶。“从器物造型和特征看,这件青铜扁壶应该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薛红旗表示愿意上交国家,同时还交了一件泥质灰陶罐,说另外出土的小件铜器被拉土村民发现后拿走。

  文物工作人员返回教坊村,寻找小件铜器,并联系了110,金渠派出所民警很快来到现场。一位叫强胜利的村民说,器物在他手里。后来在村西一个猕猴桃园的三轮车工具箱底部,取出一件上部为镂空鸡笼状、侧面有一片状鋬手的熏炉。

  根据器物出土现场的情况,专业人员在周围土崖断面上发现有多座古墓葬暴露。“两件铜器和陶罐,不能证实是一个单位的组合。”

  “扁壶盛行于战国时期,我们查阅资料得知,公开发表的有两件,一件是故宫博物院来自颐和园的藏品,一件是河南省上村岭战国墓地出土的,但这两件都缺少器盖,眉县出土的这件保存完好,工艺精良,比较难得。”当时铜锈很厚实,盖子无法打开。不过摇动的时候,可以听到里面有液体的声音。由于发掘时可能受到磕碰,盖子上有个一两毫米的小孔,大家闻了后觉得有酒味。”刘怀君说,对于对扁壶里的液体到底是什么,眉县文化馆和太白酒业安排人员取样到成都市中科院成都分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中国食品研究院进行了两次检测。第一次检测发现有乙醇痕迹,但因绝大多数成份属于水,给出的结论是“不确定性”;第二次检测结论有两点:一是眉县战国扁壶液体样品中酒精度含量为1.85mg∕L;二是正丙醇、异丁醇和异戊醇合量为0.001mg∕L,正丙醇和异戊醇含量小于0.001 mg∕L(小于仪器方法检测限即视为未检出)。

  刘怀君说:“从目前的考古发现资料和媒体报道来看,这应该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酒了。 这证实眉县酒文化从远古始创,至今世代相袭,绵延不休。”从时间来算,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至今已有2240-2494年。

  从水面线痕迹推测,原盛液体近一壶

  相隔这么多年,这“战国美酒”还能喝吗?

  当时给青铜扁壶除锈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忙忙说:“喝是肯定不能喝不成了。当时送到省考古研究院时,青铜扁壶的壶盖已经彻底锈死了,为避免液体挥发,用蜡烛把壶盖上的小孔也封了。壶盖很难打开,我们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化学试剂最终才打开了。打开以后把液体提取了出来,存放在密闭容器里。从看到的壶内水面线痕迹可以推测,壶内原盛有近一壶的液体,随着时间延续,壶盖逐渐被锈蚀,在液体即将被挥发完以前,铜锈封闭了壶盖,才有少量液体得以保存。”

  据了解,由于扁壶时代明确,是一次重要发现,宝鸡市文物旅游局拨出专款,眉县在2009年年底文物工作会议上,依据国家文物政策法令精神,根据发现人交献文物的作为分别对薛红旗、强胜利给予表彰奖励,对于积极报告发现文物线索的人也给予了重奖。

  刘怀君介绍,这次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转交给眉县博物馆的青铜器,除了青铜扁壶,还有两件鼎(其中一件带着盖子)、两件敦(读duì古代盛食物的器具),是在教坊村、马家村两个地方出土的。其中,青铜扁壶是国家一级文物,其他四件均是三级文物。由于这些文物出土时有一定程度的损坏,当时的眉县文化馆也不具备保存和修复的条件,所以把这些文物送到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来修复和保护。“如今眉县博物馆建设已经基本完工,装修也已经完成、展台也基本布置好了,就等着上文物了。”

  据悉,这也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为支持眉县博物馆文物陈列及县域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切实落实中办、国办有关文件精神,依据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中的有关规定,经协商后将其移交地方文博部门,用于博物馆陈列展示。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战国 青铜扁 博物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