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渭南产的黄芩却要贴标内蒙古 这么做到底是为了啥?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9-06-25 21:44:27 编辑:华商报供稿 作者:马虎振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如果不是在会议上提起,很多老陕恐怕还不知道,渭南产的黄芩却要将产地贴标内蒙古。大量我省主产道地药材,要被贴标成外省产品销售,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原药销售话语权丢失。要推动中药产业振兴发展,陕西必须要有所行动和计划。

  大量本省主产道地药材被贴标成外地产品销售

  6月25日,省政协召开“推动中药产业振兴发展”月度协商座谈会。省政协副主席杨冠军讲话,副主席王二虎主持。

  华商报记者从会上获悉,陕西省中药资源种类有3291种,其中植物药2730种,在全国普查的364个重点中药材品种中,陕西有283种,占77.6%,有蕴藏量的中药材78种;略阳杜仲、商洛丹参等18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有望成为全国知名的道地药材品牌。

  据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主任龚汉江在做月度协商有关情况的说明时介绍,尽管我省中药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但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规模增长缓慢,成为亟待研究破解的难题。调研发现,我省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体制机制不完善,政策措施不给力;规模种植不平衡,“秦药”基础不牢靠;市场主体小而散,营销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释放不足,产学研用融合不紧。

  在分析问题时,龚汉江提到我省中药种植缺乏统一规划,分散种植、自产自销、行业集中度不高等问题突出。全省规模化种植药材面积仅有60万亩,全国知名的道地药材也没有形成大品种大品牌。原药销售话语权丢失。我省中药企业使用本省中药材原料占比仅10%左右,大量的我省主产道地药材,被贴标成外省产品销售。例如,渭南产出的黄芩占全国的70%,内蒙古产出量不足全国的10%,签订合同时,却要求将产地贴标内蒙古。同时,中药材交易市场严重萎缩,全国八大中药材市场之一的西安市万寿路中药材批发市场搬迁后,遗留问题得不到解决,交易量、知名度急剧下滑。

  根据调研情况,龚汉江建议: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顶层设计;规范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壮大市场主体,做强“秦药”品牌;强化科技支撑,释放产业动能。

  随后,多名政协委员围绕 “秦药”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助推我省中药产业发展、打造中药产业链、推动中药产业融合发展等建言资政。大家认为,要精准把脉、突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集约化、产品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市场化,努力把我省中药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一些委员建议,要健全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中药质量管理,出台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贮存和初加工的技术规范、标准等。

  陕西中医药人才短缺问题 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大会发言材料里有两篇内容探讨的都是中医药人才问题。其中提到,中医人才短缺在县、乡、村三级的情况是:县级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占比不足,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才奇缺,村卫生室中医严重老化。同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亟需得到重视,中医药工作人员从数量上看具有一定规模,但质量差,后继乏人、乏术,由于政策、条件、待遇、发展空间等因素,许多优秀人才不愿选择学习和从事中医药事业,更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工作。

  文章建议,抓紧做好学术经验的整理和传承工作,提高中医药人才工资待遇、福利水平,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积极开展民间却有专长的中医药医师的认定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医院校的职能,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部分市县(区)政协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与委员进行了互动交流。

  在听取与会人员发言和互动交流后,杨冠军强调:要凝聚共识,增强中药产业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要突出重点,提升中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合力推进,健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华商记者 马虎振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黄芪 贴标 内蒙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