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商洛新闻 > 正文

从扶贫到扶志:作家王卫民一年开了二十八次农民课堂

商洛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程娟 2019-07-08 22:00:28
[摘要]引龙寺村距离商洛市区38公里,是三岔河镇最偏远的一个村子,属深度贫困村。

  总有一份感动让我们湿了眼眶

  总有一份力量让生活充满希望

  ……

  7月3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商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卫民冒着烈日来到了商洛市商州区三岔河镇引龙寺村给当地农民讲课,这已是他一年来第28次为农民上“感恩新时代,做一个好农民”的课了。

  王卫民说:“让更多的村民受益这个信念支撑着我,让我将‘农民课堂’一直开办下去,哪个村有需要,我就去哪个村。”

\

  引导村民做一个好农民

  引龙寺村距离商洛市区38公里,是三岔河镇最偏远的一个村子,属深度贫困村。从市区出发沿312国道一直往西,进入三岔河镇后,一些路段正在修路,崎岖难行,颠簸不已。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王卫民终于来到了引龙寺村,该村山大沟深,地广人稀,群众聚集一次不容易,趁着村上当天开展脱贫攻坚文艺演出及表彰活动的机会,王卫民从自己的挎包里掏出一条“引龙寺村农民课堂”的横幅,粘贴在已搭好的背景墙上,随后从卫生室里找来一顶草帽扣在自己头上,便拿过话筒站在太阳底下开始“上课”,喧闹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大家被眼前这个看起来和自己似乎并无二致的人惊呆了。

  与一般课堂不同的是,王卫民既没有照本宣科拿着材料念,也没有讲高深的大道理,他讲过去人们吃“炒面”(过去人们粮食短缺,把各种粮食用石磨粉碎成末,炒熟,吃的时候用开水拌一下),噎得眼泪长流,吃完时还要把碗舔干净,如今家家户户餐桌丰盛了,吃饭时却在一盘盘菜里挑肥拣瘦,馒头吃不完随手就扔,饭菜吃不完随手就倒……

  王卫民连说带演,通过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具有年代感、幽默感的小事、常事,用生动事例着重从时代发展的巨大变化给农民群众带来的不同感受及如何与左邻右舍、如何与村干部、如何与家人和睦相处,如何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等多方面讲解与引导,使群众切实理解与感受幸福的真正意义。并进一步感召村民心怀感恩,做一个与人为善、豁达大度、睦邻友好的新时代下的优秀农民。  

\

  在“农民课堂”,王卫民还用大量熟语及农村乡土语言告诉大家“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倡导农民保护农村生态和环境卫生,摒弃陈规陋习,做文明农村人。并将“贫困”二字进行拆分解析,告诉大家,不能以贫困为荣,自强自立,早日远离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

  村民:听了这堂课,感觉心胸更开阔了

  近两个小时的课程,王卫民从头到尾站在太阳底下声情并茂地讲述,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听讲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听得非常认真,脸上从始至终都挂着笑,王卫民讲到精彩处,他便张开嘴巴大笑,并带头鼓掌。

  “农民课堂”结束后,他告诉华商报记者,他叫郑中建,今年63岁,和8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是村里的贫困户。

  问他听课的感受,郑中建笑着说:“王老师讲的和别人讲的不同,他说的都是我们村民平常说的话,没有官话、套话,我们能听懂。听了这堂课,我感觉心胸更开阔了,以前看不开的事能看开了,对以后的生活也充满了自信。现在政策好,我要好好努力,争取早日脱贫。”

  >>对话王卫民

  “农民兄弟对这堂课的评价,让我坚持了下来”

  7日晚,王卫民接受了华商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了“农民课堂”背后的故事。

  华商报:最早一期“农民课堂”是什么时候开办的?现在举办了多少场?

  王卫民:2018年6月,我被中国作协立项为“中国作协2018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作家,定点生活基地在商州区腰市镇江山村。驻村的日子里,我每天和农民拉家常,了解到他们生活中的苦与乐。但是对农民整体素质中的某些缺失和不足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觉得未能脱贫的农民需要点拨,而富裕起来的农民需要教育。

  我将想法说出来后,在商州区宣传部和文联的组织协调下,我以“感恩新时代,做一个好农民”为主题的第一堂“农民课堂”在江山村开班,从此一发不可收,目前为止举办了28场。

  华商报:为什么要开办“农民课堂”呢?

  王卫民: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三农”有着独特的体验,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从事农村题材的乡土文学写作,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就是根据长期以来的创作积累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探索,从商州这块沃土上提炼、塑造、刻画而来,在脱贫攻坚的重要关头,深入生活,挖掘人性中的美和丑,并开办农民课堂,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华商报:都去哪些地方开办过“农民课堂”,有没有难忘的事儿?

  王卫民:一年来,我无数次奔波于商州、丹凤的乡间小路,先后在商州区陈塬办事处上河村、莽龙峪村,牧护关镇铁炉子村、东峡村,沙河子镇碾子凹村,麻街镇肖塬村,杨峪河镇民主村,杨斜镇郭湾村、西秦村、金联村、林花村以及丹凤县赵沟村等行政村举办“农民课堂”。

  最难忘的是去年冬天到杨斜镇西秦村讲课,当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我驱车3个多小时才到达村上,想着当天可能没多少群众,到场后才发现120余名群众并没有因风雪的阻挡而不来听课,内心很是感动,也忘记了风雪中的艰难。

  华商报:《感恩新时代,做一个好农民》这堂课里,具体都讲些啥?

  王卫民:在这堂课里,我列举了大量事实,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变化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勉励广大村民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树立新时代农民形象;

  要与时代合拍,树立农民操守,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要明是非、知荣辱,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与邻里、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做文明村民;

  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抱怨,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共创更加幸福的明天。

  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广大群众要珍惜党的好政策、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社会发展环境、珍惜脱贫攻坚的发展机遇,积极发展产业,巩固文明村创建成果,提高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平,争做好人好事,争当好媳妇好公婆,树立脱贫光荣的思想。

  华商报:听说您写作很忙,是什么让您将“农民课堂”坚持了下来?

  王卫民:简单说,是农民兄弟对这堂课的评价。6月25日,我应邀走出商州,来到丹凤县龙驹寨街道赵沟村,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会班子、部分村民,市县作家、文学爱好者80余人来听课。

  下课后,村民张锁成笑着说对我说,“老师讲得好,全说的实话,我觉得听了很有用处。”村委会主任也说我讲得接地气,有助于他们今后工作的开展,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去他们村上讲课。我觉得是村民和村干部的期望让我觉得“农民课堂”很有意义。华商报记者 程娟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谢磊

相关热词搜索: 龙驹寨 农民生活 农民群众

上一篇:追踪|商洛市一男子深夜持刀抢劫的姐 曾20天抢劫作案3起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