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专题新闻 > 正文

延安农村变了

专题新闻 丝路中国 作者:高岗 2019-08-27 10:44:21
[摘要]由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推出“春风又拂面 乡村振兴正当时——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编者按: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为全面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农业农村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生动讲述陕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精彩故事,由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承办,推出“春风又拂面 乡村振兴正当时——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浅秋八月,黄土高原上绿意盎然,蔚蓝的天空中点缀着缕缕白云,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是时,“春风又拂面 乡村振兴正当时——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延安,聚焦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实践。

  在为期一周的采访中,采访团先后走访了宝塔区、安塞区、洛川县、黄龙县等区县,延安农村的种种变化,无不让记者感到振奋。

  产业壮大了

  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过去村民调侃说南沟有三难:出行难、娶婆姨难、村干部干事难。

  穷则思变,2015年,镇村干部想办法引进了本村外出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张维斌回村投资,将全村2.25万亩撂荒地、沟洼地、滩涂地、山林地等闲置低效土地统一流转,全面启动建设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1

  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已初具规模。杜旭涛/摄

  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告诉记者,园区现已建成塞北牧场旅游项目、1060亩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旅游扶贫停车场等产业项目,建立起了村集体、企业和群众之间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

  园区自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南沟村被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授予“延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荣誉称号,2017年底成功申报为国家AAA级景区。

  如今的南沟村村民,除了户均10亩的果树产业外,人人是股东,每户至少入股一个合作社;人人是产业工人,在园区务工或开办农家乐、小卖部等。产业壮大为村民带来多元、稳定的收入。

  南沟村的苹果树已经结满硕果,宝塔区甘谷驿镇史家沟村的千亩红薯也即将迎来大丰收。

  史家沟村坐落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之中,当地人称其为拐沟村。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过去村民分散居住在半山坡的土窑洞里,没有主导产业。今年75岁的村民田建有说:“以前主要种玉米,但玉米卖不上价,一年下来只够吃喝,攒不下钱。”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了,史家沟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薯专业村。史家沟村有种植红薯的传统,且因为特有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史家沟的红薯味美香甜、营养丰富。

2

  史家沟村千亩红薯长势喜人。杜旭涛/摄

  2017年,甘谷驿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决定规模化发展红薯产业。在史家沟村党支部的努力下,将外出务工村民的撂荒地流转给合作社经营,部分贫困户以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提供代种服务,确保户户能够享受产业分红保障。同时,村民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挣钱。

  记者在该村千亩红薯示范园看到,翠绿的红薯秧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今年亩产值预计将达到8000元,一个偏远拐沟村通过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彻底摆脱了无产业、无收入、无人管的困境。

  环境变好了

  如今的延安,很难再找到一块儿可以漫天黄土打腰鼓的地方了。

  数据显示,延安实施退耕还林20年来,共退耕1077万亩,覆盖全市19.4%的国土面积,占到全国的2.1%、全省的27%。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52.5%,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年入黄河泥沙由2.6亿吨降为0.3亿吨,城区空气优良天数2018年达到315天。延安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

  延安的环境变好了,好的不光是山青水绿,更是人居环境的极大改善。

  在洛川县南部的一条深沟里,坐落着一个洛河峡谷村庄黄连河村。黄连河,名字是苦的,但群众的生活是甜的。

  无人机飞跃黄连河村上空,拍摄下了一个安静、闲逸的秀美山村。陕北特有的窑洞民居经过统一修葺,显得气派整洁。村里一池活水被打造成旅游景点,吸引着游客前来游玩。

3

  从空中俯瞰秀美的黄连河村。齐帅旗/摄

  黄连河村第一书记王曙辉介绍说,从去年开始,村里硬化道路、绿化村庄,建成村委会办公室、文化广场、生态停车场和水景观、旅游厕所等,同时对村民的院落门墙、门楼等进行改造,配套垃圾桶70多个。

  在黄连河村住了大半辈子的村民牛中源说:“这两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变好了,人的精神面貌也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从洛川一路向北,进入宝塔区万花山乡后锁崖村,站在贯家沟山谷观光台上,一池绿莹莹的水面上倒映着两边山上翠绿的树木,一片田园风光尽收眼底。而在四年前,这道沟里还填满了来自延安市区的各类建筑垃圾。

  据了解,2015年,为了还原青山绿水面貌,宝塔区政府着手改造该地,并与延安秋水田园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达成招商引资战略合作。2016年,通过植被再造、水系改造等方式,用两年时间将这片建筑垃圾填埋场变为一处山水田园景观。未来,这里将被打造成为集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园区。

  记者了解到,2018年9月,延安市印发《延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目前,延安已建成生态村944个、美丽宜居示范村466个、全国绿色村庄16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30个。延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连续两年考核排名全省第一。

  村庄扮靓了

  走进黄龙县白马滩镇圪崂村,村口矗立着一块刻有“印象圪崂”四个字的大石头非常醒目。进入村子,浓浓的原始村落气息扑面而来,小桥、篱笆、瓦房、农耕雕塑、干净整洁的庭院、野花遍地的蜂园,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映成趣,古朴自然而不失典雅,游客忍不住夸赞“太美了”。

4

  藏在大山里的“印象圪崂”

  聊起村子的变化,村里的保洁员刘根才感触颇多:“以前村子里全是土路,杂草丛生,柴火乱堆,很不雅观。”如今,村子干净整洁,用石块砌成的小道两边长满了花草,蝴蝶飞舞、蜜蜂成群。

  村子“颜值”高了也能当饭吃,圪崂村已成为周边市县游客乡村游的好去处。随着游客不断增多,当地群众也开起了农家乐、小商店,吃上了旅游饭。

  因村庄“颜值”高而被游客青睐的还有黄龙县石堡镇梁家河村。采访团走进梁家河村,白色的房子、干净的村道,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翡翠般的树木之中,给人一种恍若置身江南水乡的错觉。

  石堡镇镇长杨峰说,石堡镇邀请专业设计公司制定梁家河乡村发展规划,对民居建筑风格、自然生态景观、公共配套设施等进行规划布局。实施了生态涝池建设,修建了杨树林公园,粉刷门楼院墙、硬化村间巷道、墙体彩绘,通过改造,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据了解,黄龙县将农旅融合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并推进实施,确立了“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的发展战略,培育了一批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旅游乡村。

  与梁家河村的小家碧玉相比,安塞区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则是另一种豪迈大气的美。这个因腰鼓而闻名的村子,号称“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都会打腰鼓”。

5

  冯家营村腰鼓表演。贺冬鹏/摄

  2018年,安塞区委、区政府推进“陕北新天地,鼓舞新时代”项目,同时打造了三个文化村,分别是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及西营陕北信天游演唱村。

  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是一个集腰鼓表演、民俗文化展示于一体的腰鼓文化村,建设有商品展示区、民俗文化展馆、宠物羊子观赏区、千人腰鼓表演体验区几大版块,剪纸、农民画、腰鼓、杂粮、农副产品、刺绣木偶、布贴画、虎头枕等众多陕北特色文化符号在这里汇集,昔日的普通村落成为安塞的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

  农民富裕了

  今年5月,延川、宜川两个贫困县成功“摘帽”后,延安市实现了整体脱贫,这意味着226万老区人民开启了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从常年在外下苦力到回村种大棚,39岁的张院感觉好日子来了。记者见到张院时,他正在大棚里劳作,大棚里种的是今年的第二茬蔬菜,第一茬蔬菜获得了丰收,卖了好价钱。

  “以前在内蒙、榆林打工,背过石头、扛过水泥,找到啥活就干啥,一年也就挣个两三万块钱。去年种了一年大棚,纯收入就有六七万。”看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西红柿和黄瓜,张院说,预计今年的收入将会更高。

6

  金盆湾村106座温室大棚为村民带来了好日子。杜旭涛/摄

  张院所种的大棚,位于安塞区砖窑湾镇金盆湾村,2017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如今,在这道坡上,从上至下排列着百余个大大小小的温室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

  据金盆湾村党支部书记杜丕万介绍,2017年,该村在镇党委、政府及安塞区畜牧局的帮扶支持下,通过集中流转483亩荒地,改造后建成了106座山地五代大棚。目前,该大棚示范基地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品种。

  金盆湾村村民依靠种植大棚蔬菜富了起来,宝塔区柳林镇的村民则靠发展山地苹果挣到了钱。

  从无人机视角俯瞰柳林镇,成片成片的山地苹果树覆盖在山头,这些苹果树让当地群众脱了贫、致了富。

7

  宝塔区柳林镇的山地苹果树。杜旭涛/摄

  今年54岁的薛国军,种过地,打过工。他说,以前出门打工就为了吃人家的白面馍馍,自己家里穷吃不起。后来镇上支持种植苹果,就开始从11亩发展到现在的50多亩。“靠种苹果,我供出了大学生,给儿子娶了媳妇儿,买了房买了车,家里又盖了新房子,现在一年保底收入也在20万左右。”薛国军说。

  延安市宝塔区是苹果优生区,2018年,该区苹果种植面积扩大到49.9万亩,产量35万吨,产值17亿元。以柳林镇麻塔村为例,支部书记尚宝军告诉记者,该村80%以上的农户家里种植山地苹果,2018年人均纯收入16200元。

  在延安市多个区县的采访中,记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延安农村变了,今天的延安农村正在经历着从脱贫到致富再到振兴的转变。对于未来的发展,延安市委副书记吴铁表示,延安市委、市政府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发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坚定不移推进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后整理,全面深化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不断筑牢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基础,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振兴蓝图。(高岗)


来源:丝路中国

编辑:胡泽鹏

相关热词搜索: 延安 窑洞民居 宝塔区

上一篇:追梦新时代,让“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