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奋斗70年丨榆林人均GDP与上海等城市相当 延榆高铁或年内开工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9-09-02 19:32:01 编辑:华商报供稿 作者:任婷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

  9月2日,陕西省举办“奋力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七场新闻发布会,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榆林市人民政府市长李春临,榆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胜利,榆林市发改委主任杨扬先生,介绍“聚焦‘三大目标’奋力推动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4万倍

  财政收入每年向中省净贡献300多亿元

  李春临在发布会上说,2018年,榆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848.62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伊始的7700倍,经济总量跃居中国西部城市经济体第六位、非省会地级市第一位;工业总产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9万元扩大到2018年的4461.94亿元,增长了12.4万倍,崛起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人均GDP由改革初期的158元提高到2018年的112845元,与上海、天津等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相当。

  201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是1949年的2.7万倍,实现了长期依靠国家补贴过日子到每年向中省净贡献300多亿元的蜕变。此外,在能化基地建设牵引带动下,教育医疗、民生保障、文化体育、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榆林已成长为陕西重要经济增长极。

  李春临说,回顾70年发展历程,榆林实现了“四个历史性转变”。

  由农业地区向工业强市转变

  加快向“创新型榆林”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时期,榆林第一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80年代初期榆林一产仍占GDP比重近60%。1998年,国家正式批复建设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 “三个转化”决策部署,建园区、上项目、搞转化,全市工业经济迅猛发展。

  20多年来,累计完成投资5000多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70多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13个,50-100亿元项目17 个,10-50亿元项目45个,形成了“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格局,构建起以煤油气盐开发为基础,电力、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建成了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电基地、氯碱基地、煤化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金属镁、兰炭生产基地。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谋划长远布局,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十大战略问题研究,加快“资源型榆林”向“创新型榆林”转变。

  由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转变

  神木成为西北首个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县

  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人普遍过着“早上菜、晌午糠,晚上清汤照月亮”的日子,很长一个时期被视为“贫穷落后”的典型。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以来,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开发建设,榆林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2018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83元,居全省前列,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17元,增长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34元,增长9.1%。

  神木、府谷、靖边、定边四县市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神木成为西北首个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县。

  近年来,榆林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过去三年市本级财政资金投入达20多亿元,位居全省第一,累计减贫12.59万户36.0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4%,8个国定贫困县中5个已经摘帽。

  接下来,将确保3.2万贫困人口脱贫、剩余的134个贫困村退出,佳县、清涧和子洲三县摘帽,确保与全国全省一道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由内陆小城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变

  综合信用排名进位幅度全国第一

  “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45所,新增学位13.5万个,北师大附中等一批知名教育品牌落户榆林;

  建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3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77所、规范化村卫生室398个,新增医疗床位5000多张,一批“国家队”医院在榆林设立专科联盟。

  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2018年营商环境排名由全省倒数第1提高到第5位,全国262个地级市综合信用排名由倒数第3跃升到第86位,进位幅度全国第一,今年7月份进一步提高到第55位。

  截止2018年,榆林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1000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068公里,居全省第一;铁路总里程达1000多公里,年货物外运能力超3亿吨;榆阳机场升级为4D级,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居西北支线机场第一,榆林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已初步形成。2018年正式被纳入国家呼包鄂榆城市群规划。

  由生态环境恶化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转变

  力助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十分严重的地区,林木覆盖率只有0.9%,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群众生活苦不堪言。70年来,历届党委、政府持之以恒带领全市人民“南治土、北治沙”,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目前,全市林木保存面积、林木覆盖率分别由新中国成立初的60万亩和0.9%提高到现在的2157万亩和33%,为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做出巨大贡献。

  在最近召开的市委四届七次会议上,榆林系统部署了新时代榆林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市县两级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0亿元,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蒙华铁路将于10月建成通车

  力争年底前建成完善3个保税仓库

  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榆林作为陕西经济重要增长极,如何推动省上战略落地落实?

  对此,榆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胜利说,将完善8条铁路网,蒙华铁路将于10月建成通车,延榆高铁力争年内开工,冯红铁路加快推进,加上已建成的包西铁路、太中银铁路、神朔铁路、准神铁路、准朔铁路,构成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将优化7条高速公路网,绥延高速年内建成通车,庙沟门-河曲高速公路正在推进前期,加上已建成的包茂高速、青银高速、榆蓝高速、沧榆高速、吴定高速,构成纵横交织的高速网。

  将管好G307和G210两条国道。将提升1个机场,榆阳机场是陕西第二大航空港和西北第一支线机场,目前二期扩建工程航站楼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下一步将加密榆林至北京等国际航空枢纽的航线。

  将积极申报航空口岸,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榆林航空口岸实现首次临开,今年10月将再次开放,开通飞往日本名古屋、泰国普吉的两条国际航线。另外,力争年底前建成完善3个保税仓库。

  华商报记者 任婷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榆林 财政收入 延榆高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