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用“世界尺度”规划航线

来源:陕西网 时间:2019-09-19 10:58:52 编辑:田媛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8

创新港巨构群  邢鹏/摄

  提升中国高校国际“话语权”

  2019年4月2日,创新港迎来了首个入驻机构——中国西部海外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这个由人社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博士后创新平台,把人才合作交流的大门毫无保留地向世界开放。

  当前,一方面国家迫切需要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大批的海归博士和博士后却找不到工作,原因何在?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海归人才缺乏工作经验。但问题是,当这些年轻人有了‘经验’后,很多都不再选择回国工作。”王树国坦言,“这些海外学子能带来大量新思想,但高校有些急功近利了,甚至有时有些‘短视’。”

  在西安交大,每年申请来校工作的博士毕业生能达到几千人,但受限于以往的体制,学校只能接纳一二百人,“中签率”只有几十分之一。对于一向“求贤若渴”的西安交大,这无疑是一个巨大损失。

  创新港既可以规避体制上的障碍,又有足够多的合作企业和兄弟院校联盟,正是培育人才的沃土。这些博士后“苗子”一经“种”下,只需浇点水、施点肥,很快便能成长为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目前,西安交大已经与全国14个地区和137家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推进博士后联合招收培养、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

  “大学的发展需要放置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阔的背景下去考量。”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表示,作为承担“双一流”大学建设重任的大学,西安交大必须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大格局中,用“世界尺度”规划航线,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提升“中国话语权”。

  在他看来,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只是让学生找到一个工作,而是应在国际化氛围下,让学生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能被接纳,“这就需要人才培养标准与世界接轨,甚至要引领世界标准”。

  然而,在一些国内高校,“国际化”常常只表现为有多少外教、多少留学生、多少海外合作伙伴,照搬国际上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而非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完全融入并最终能够影响世界高等教育。

  事实上,高校国际化建设,在更大层面上是软实力的较量。换句话说,有多少思想影响国际同行,多少规则和制度被同行借鉴和接受,多少专家活跃在国际学术一线?

  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似乎对西部高校来说,开展国际合作会有一些区位上的劣势。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恰恰给了西部高校面向世界发展的宝贵机遇。

  这一机遇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诞生。这个是由西安交大倡导,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的联盟,总部就设在创新港。

  作为“总盟主”,西安交大实施“一带一路”高校合作计划、高层次留学生计划、国际化渠道拓展计划等,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入盟,签署40余项校际合作协议,建立了若干联合实验室。先进制造、管理科学、全球健康等若干领域的子联盟也相继成立。

  “中美混血”的“热流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西安交大—米兰理工联合设计学院,西安交大利物浦创新研究院,牛津大学—西安交大联合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西安交大与国际知名高校“联姻”,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平台正不断扩展。


来源:陕西网

相关热词搜索: 西安交大 博士生培养 校际合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