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用“西迁精神”打通航道

来源:陕西网 时间:2019-09-19 11:05:45 编辑:田媛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4

  2019年9月7日,7000余名首批入驻创新港的西安交大新生齐唱《歌唱祖国》 谭金巍 /摄

1955年10月26日至1956年9月10,短短320天。

  一座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能容纳6000名师生学习、科研、生活的大学在兴庆宫旁拔地而起。由此,创造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的西迁精神。

  2017年3月25日至2017年11月20日,短短240天。

  一座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在渭水之滨傲然挺立。至此,西安交通大学“再次西迁”帷幕全启。

  从历史方位看,63年间的两次“西迁”,有着惊人相似的“时代使命”。

  “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改变旧中国遗留的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现状,同时支持西部社会经济发展。”这是交大第一次西迁的“全部原由”。

  “将大学的发展置身于‘一带一路’倡议,置身于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置身于西部大发展,整合科研、教育、转孵化、综合服务四大功能,以创新驱动新引擎的姿态,探索21世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形态,打造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交大样板’。”这是西安交大再次西迁的“战略目光”。

  “一个学校要振兴、要发展,就必须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说,这是交大123年办学历程中,最重要的一条启示。

  两次“西迁”,让“西迁精神”从孕育、接续到丰满。不同时代,赋予“西迁精神”不同内涵。

  思想大解放随“港”起锚

  创新港规划和建设之初,一场思想大解放随之而来。

  西安交通大学是否是创新港的唯一主人?

  中国和西部是否是创新港的全部所属?

  科技创新的内涵和发展目标是否仅是在新土地上“克隆”一个“西安交大”?

  只有先从思想上明晰创新港的定位、理顺科技创新的主体,才能在工作中突破陈旧桎梏的藩篱。

  作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以理工见长的高等学府,进入21世纪,累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0余项,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超过5343项。

  近三年来,年均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超过2000件,2018年斩获中国专利最高奖——中国专利金奖。

  西安交大有引以为傲的科研和学术成就,但毫不忌讳地讲,这些奖杯和证书,不少成了科学研究的终点,而未作为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起点。这是当下全国高校的“通病”,也是共同的痛点。

  “创新港应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应当围绕优势学科发掘和培育新的科技创新增长点,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实现创新港作为知识创造中心的时代使命。”

  “西安交大应当以这些优秀的科技成果为抓手,以八大平台和一百多个科研基地为依托,吸引各类社会主体共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尽快产出一批展现交大科技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经济竞争力的优秀成果。”

  一次次思想大解放,使“港”的定位、使命愈渐清晰。

  “创新港不是要办一个新校区,而是要探索21世纪大学怎么办!我们要让大学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提供供给侧服务,进而引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张迈曾说。

  “港是什么意思,是有出有进,就是船进来了,货出去了。交大科技创新港就是人才进来了,知识出去了,不断地有进有出。”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希望创新港建设成为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聚变创新之源。

  当理想日渐丰腴时,西安交大不得不面对“口袋干瘪”的窘境。

  一年不到1亿元的基建费,按部就班搞建设,创新港仅基础建设就得70年。放眼地处东部发达省份的兄弟大学,新校园建设周期在10年以上的不在少数。

  还有,西安交大已错过了高校扩建的“风口”,举债建设会成为被问责的“风口”。

  然而,目光收回到校园,一片片曾经的空地上,悄悄地“生长”出不少临时建筑。那看似简易的铁皮房里,昂贵的科研设备。

  于是,就出现个别费尽心思挖来的“宝贝”人才,不得不猫在“违建”里搞世界前沿科技的窘境。

  谁都清楚,大学之大不再于大楼,但逼仄的物理空间已经成了制约西安交大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想拓展物理空间,还要从拓展思想空间入手。

  2015年7月1日,西安交大资产公司占股51%,沣西新区和西咸新区共同占股49%的创新港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建设资金的瓶颈一下子被打开。

  不“唯”所有,但为所用。可以说,创新港从“娘胎”里带着开放和合作的“基因”呱呱面世。

  人心齐了,事就格外顺。让人意外惊喜的是,创新港地址选在建筑最理想的砂石地基上。仅此,就能省近5亿元的地基处理费,更关键的是,能节省半年的工期。

  从奠基那天起,两年半的工期进入倒计时,作为总承包方的陕建集团主动提出,要把创新港作为“群体鲁班奖”创建。

  “过去是甲方要求乙方怎么做,创新港建设中是乙方要求甲方配合完成高标准建设。”西安交大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年间,城乡建设部组织全国多批建筑专家,作为样板工程来观摩学习。

  可以说,创新港的建设让西安交大人思想走向“蓝海”,“西迁精神”驶入全新疆域。


来源:陕西网

相关热词搜索: 西安交大 师生 西迁精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