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口罩挡不住你的美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0-03-08 19:39:55 编辑:强鑫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题:口罩挡不住你的美——战“疫”一线巾帼掠影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王春雨、杨思琪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和各条战线的广大妇女同胞表示诚挚的慰问,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同胞致以节日的问候。

  眼下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各行各业的女性坚守岗位,以冲锋姿态迎接属于自己的节日。

1.jpg

  2月7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第五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谢泽荣(中)在出征前宣誓。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她们是天使、战士,也是母亲、女儿。在病房、在社区、在生产生活一线,虽然口罩挡住了她们的脸,但眼神中透露出坚毅和温暖,凝聚成强大的“治愈力”,撑起不止“半边天”。

  抗疫攻坚,天使在人间

  “我不希望大家因为我的女性身份特殊照顾,我也是一名呼吸危重症治疗医生。”说这话,李圣青没有一丝犹豫。

  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每天都上演生死阻击战。这里的ICU病房负责收治危重新冠肺炎患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圣青是“冲锋队”队长。

  及时预判关口前移,遏制多脏器功能衰竭,将死亡率进一步往下降,是李圣青和团队最迫切的期待。“你知道吗,那种连续几天病区零死亡的数据,是多么令人激动。”李圣青说。

  病房是战场。她们来了,就是天使来了。

2.jpg

  北京胸科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的7名护士,6名是女护士,这是他们的合影(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统计显示,湖北一线医护工作者中,有超过60%是女性。黑龙江派出8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共计1533人,其中女性1098人;北京胸科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的7名护士,6名是女性……

  清晨六点,闹钟响起,谢泽荣开启了一天的战斗。从2月初抵达武汉,她已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奋战一月有余。

  给危重病人翻身,查看病人全身皮肤是否完好,微泵、呼吸机、心电监护是否有效工作……尽管工作琐碎,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名护士,谢泽荣一直耐心细致。

3.jpg

  2月12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护士谢泽荣(左)给患者采集咽拭子样本。 新华社发

  口罩、护目镜遮住了她的脸,几位病人从防护服背后的名字认出是她,便不住地称赞:“认真,连整理床都有一套标准。”

  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下是湿透的衣衫,模糊的护目镜下是不同程度的皮肤磨损和压痕……工作时间再长,工作强度再大,她们依然日夜守候。

  2003年救治“非典”患者,2005年诊断人禽流感……从医近40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再次冲在最前。

  作为江西省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高级专家组组长,她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随时关注省内外疫情发展趋势,不断调整优化救治方案。

4.jpg

  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左)向出院的患者叮嘱日常注意的事项(1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1月27日,江西首例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出院;2月11日上午,江西首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在张伟带队攻关下,好消息不断传来。

  巾帼英雄,也有温暖相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一家隔离宾馆,是哈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李淑丽最挂心的地方。每天三次无死角消毒,早晚两次对隔离人员测温,所有防护用品及时处理……

5.jpg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哈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李淑丽准备为工作人员注射胸腺肽(2月26日摄)。 新华社发

  正月十五,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让隔离人员的惊喜不曾缺席。“多一分温暖,就会少一分紧张和焦虑。”李淑丽说。

  坚守防线,撑起不止“半边天”

  “要想守住这座城,我们就得守好每一道门,看好社区里的每一个人!”这是战“疫”面前一名女战士的宣言。

  43岁的高文娟是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街道工委书记。当地常住人口22万,流动人口7.3万,其中开放式小区、无物业老旧小区多,疫情摸排、封闭管理、消杀防疫……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高文娟说,街道社区多是女干部。有的社区居家隔离人员比较多,很多房子都没有电梯,一天几百件快递都靠社区工作人员一趟一趟跑。居委会的小姑娘扛着几十斤的大米爬楼梯,拎着蔬菜水果送到隔离群众家门口。

  无论如何艰苦,她们都全力以赴。

6.jpg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加信镇,42岁的村民蒋艳霞(右一)成为驻守河堤志愿者,在冰雪地里巡逻严守关卡(2月15日摄)。 新华社发

  初春,黑龙江省延寿县依然寒风萧瑟。10多公里长的河面结冰,常有人穿行。为守住关卡,42岁的蒋艳霞成为驻守河堤志愿者,临时搭建的帐篷成了可以休息的“家”。

  河堤上风大,气温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每天站岗近10个小时,蒋艳霞的嗓子喊得沙哑,嘴唇冻得干裂,双腿变得肿胀。“有一分热就得发一分光,这点苦不算啥。”蒋艳霞说。

  深夜,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口罩车间灯火通明,女工们仍在加紧缝制口罩。

  53岁的冯雅珍脚踩缝纫机踏板,手拿口罩原材料熟练操作。正月初一收到厂里召集令,冯雅珍除了吃饭都在缝纫机前。

7.jpg

  2月1日,在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冯雅珍(前中)和女工们在赶制口罩。 新华社记者 马晓媛 摄

  “姐妹们都比着干,生怕落了后。”冯雅珍说,像她一样的女工有112名,都希望能为前方做点事儿。

  “90后”张乐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延吉车务段珲春站客运员。她和男友原本打算春节筹备婚礼。疫情发生,她取消假期,如往常一样安检、验证、售票、引导……

  很多旅客带着酒精消杀剂。张乐劝说,高铁上禁止带易燃易爆物品,有时个别旅客不理解,甚至说些难听的话,她依然嘴角上扬,微笑解释。

  每当车上出现发烧乘客,张乐总冲在前面。她说:“危险的事总要有人做,尽管不是医生,我的阵地也是前线。”


来源:新华网

相关热词搜索: 习近平 半边天 三八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