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疫情期间冲锋第一线的急诊科该如何做强?

社会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2020-04-03 06:53:02
[摘要]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急诊科作为冲锋在前的单元,承担着大量工作。

 

  建设相对滞后 优秀人才难留住

  医生面临“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尴尬

  肩负“救命、稳定生命体征、解除急性痛苦”重任的急诊工作面临诸多难题——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急诊科作为冲锋在前的单元,承担着大量工作。疫情防控前期,不乏急诊医生被感染的案例。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受访时,也呼吁要更加重视急诊建设,更加重视对急诊医护的关爱。

  急诊,这个在外人看来“非常忙”的群体;在医院永远不下班、楼外标识永远点亮的群体;在医院分秒必争抢救危重的群体。这个在医疗剧中频当主角的群体,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A

  急诊医生的日常

  冲在第一线

  未知情况下直面疾病

  春节期间,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异常紧张,西安某医院急诊科医生薛云(化名)在值班时已戴好口罩、护目镜和手套等防护设备。就在他值班的当天,一位市民发烧到医院就诊。

  薛云接诊了这个患者,当他听到此人有去武汉的经历时,立即按程序将这位病人隔离、抽血、做CT,发现肺部异常,最终确诊新冠肺炎。目前,该患者已治愈出院。

  包括薛云在内的多位密切接触者都进行了14天的隔离观察。但隔离一结束,薛云没有休息又继续投入急诊工作,“没办法,病人多,急诊医护少,不可能再休息了。”

  在薛云看来,急诊科医生的工作冲在一线,工作中充满未知。就拿这次新冠肺炎防控为例,“感染科的同事非常辛苦、危险,但能送到他们那里的病人,基本上已确定感染新冠肺炎,他们在信息预期和各种防护上都做了充足准备,”薛云说,急诊科往往需要第一时间面对发热病人,且很多患者都伴有基础疾病,生命体征不稳,未确诊前并不知道发热的原因是什么。”

  薛云说,这些患者不能简单地隔离,必须要先稳定生命体征。所以,急诊医生经常在未知情况下直面疾病。

  B

  医生眼中的急诊

  西安一综合性医院急诊科负责人:

  急诊医生是“特种兵”

  急诊科是入院“通道”

  刘锋(化名)是西安主城区一家综合性医院急诊科负责人,按他的评价,他所在的急诊科在西安所有医院的急诊科中水平一般,“和别人比没有上中下之分,就是一般。”

  刘锋认为,急诊是一个病人入院的窗口,但急诊不是发热门诊。具有传染性的发热疾病,按理都应在发热门诊看,因为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发热症状。急诊是收治危重病人的通道,但急诊科收治的病人杂,又急又危又重,在武汉当时的大环境下,第一时间无法甄别,所以急诊收治大量的新冠肺炎患者,最后导致有医务人员感染无法避免。

  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受访中对急诊科的现状提出两个观点:一是急诊科冲锋在前;二是相对冲锋在前的角色,中国医院急诊科建设相对其他科室却是滞后的,很多人认为急诊就是入院通道,地位在医院中较低,物资等硬件相对较少较差,干急诊的人需要更多情怀。

  对于艾芬上述观点,刘锋基本认同,“如果按照国家对于急诊科建设指南的规范看,很多医院急诊科达不到标准。”

  在刘锋看来,急诊往往是一所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它是医院抢救生命各种力量的集合,“国外不少公立医院就是大的急诊医院。”而急诊医生群体,刘锋用“特种兵”来形容。

  刘锋所在医院急诊科大部分患者“都是普通病人,其他很多同级医院急诊,情况也差不多,很多时候急诊就是通道,像门诊,病人到急诊有时候病情还不完全确定,就收治到其他科室了。”

  在刘锋看来,目前急诊科有些不被重视,不能进入医院发展的核心计划,有点像“鸡肋”。刘锋分析,从投入角度看,急诊是烧钱科室,如严格按国家公布的急诊科建设指南来做,需大量投入。但投入和产出并不匹配,“像我们这样层级的医院,急诊收治的病人,尤其是危重病人并不多,当科室工作量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时,有些工作是没办法完全开展起来的,你的专业水平、口碑也是无法提升的。”

  从人的方面看,“年轻医生不愿意来,觉得在急诊的发展不乐观,没前途,”刘锋说,一个年轻医生在急诊干几年,会觉得专业水平没多大进步,工作大多是开单子检查,或是缝针、清创;收入也没有多大提升。

  疫情过后,急诊建设应该做哪些改变,面对这个问题,刘峰感觉有些现状短时间内无法解决。

  C

  对话急诊专家

  华商报记者专访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医学系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长、国家急诊质控中心主任于学忠——

  将来急诊也需要建设“方舱医院”

  针对几家医院急诊科负责人谈到的有关急诊科室发展现状,医生面临的问题、方向等,华商报记者专访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医学系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长、国家急诊质控中心主任于学忠。

  大医院的急诊更像堰塞湖

  很多病人滞留

  华商报:急诊是“通道”,这个“通道”和一般门诊通道相比特殊在哪?

  于学忠:不同医院不能一概而论。大医院人满为患,急诊往往不是通道更像堰塞湖,很多病人滞留在急诊。小医院相对来说急诊病人少,床位空,一有病人就能及时收住院去,所以急诊更像通道。

  急诊科建设一定是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根据各自医院情况,如何就对病人最有利就采取什么方式。急诊有三大任务:一是救命;二是稳定生命体征;三是解除急性痛苦。如果病人还有慢性病要治,医院又有床,及时收住院专科治疗是最好的,这样的通道和病人需求并不矛盾,是以病人需求为导向的。

  急诊水平直接体现医院医疗质量的高低

  华商报:急诊需要投入,但效益并不如其他很多科室,病人量上不去、业务量上不去,原因是什么?

  于学忠: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急诊把生命体征平稳后,病人就该收入专科治疗。站在病人角度讲,可能会感谢专科医生治好了他的病,往往想不到首先是急诊科医生把他的命救了回来,才有机会进一步去治病。

  为什么想不到呢?归根结底是急诊的内涵建设问题,把急诊实力做强做硬,这样医院才会认可,同行才会尊重,急诊医生的社会地位才会更高。

  其实,急诊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一个医院医疗质量的高低。我国1983年才成立首个独立的急诊科,和其他上百年历史的学科、科室相比,专业积累,文化积淀确实需要个过程。急诊的现状,在不同的医院都或多或少都存在。核心还是要做强急诊的内涵。这几年整个医疗行业也做了很多努力,应该说,急诊医生、急诊科的影响力强了很多,用发展眼光来看,急诊肯定会越来越好。

  医生的职业生涯中如果有机会一定干干急诊

  华商报:相比其他科室的医生,急诊科医生在职称评定、学术进步、收入提升等方面,相对更困难,也导致年轻医生不愿去急诊,不愿长待急诊。

  于学忠:特殊性要求急诊医生的知识非常宽、广,其他科室要求更深、渊,两者确有不同。这就涉及职业生涯的设计。不论哪个医院,作为学科带头人或科室主任,要对急诊发展有明确的规划。

  协和医院对急诊医生的发展,要求在胜任急诊三大任务的基础上,必须对某个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所以,不论是科室负责人,还是急诊医生个体,都要有职业规划,行行出状元,急诊也会出状元,关键是自己不能混。医生的职业生涯中,如果有机会一定干干急诊,这是极大的挑战,对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急诊和发热门诊一体化建设才能不漏掉一个可疑病例

  华商报:结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和急诊未来的发展,您觉得有哪些问题亟须解决?

  于学忠:首先,急诊和发热门诊如何一体化建设?发热病人很常见,日常情况有些去看呼吸,有些去到感染科室,很多也会来到急诊。所以,需要急诊和发热门诊一体化建设,才能不漏掉一个可疑的病例。第二,急诊一定要有充足预案,疫情暴发后应该怎么处理?必须要强化日常的培训,合理流程的设计。硬件方面,武汉这次建立方舱医院,急诊在未来也需要这样的建设,比如医院多功能厅可以考虑承担这样的功能。第三,要稳固基层医疗队伍。大家觉得急诊累,待遇低,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这个学科,有了国家支持,急诊建设一定事半功倍。

  我省一家市级核心医院急诊科负责人:

  “我们什么都要会,但什么都不精”

  急诊的核心,陈西(化名)总结为“抢救急、重、危,把急症治得不再急,把要命的病先缓下来。”

  陈西是我省一家市级核心医院的急诊科负责人,该急诊科综合实力在全省同级医院中排名靠前。“说急诊是通道也没错,但这不是简单的通道,”陈西说,太多的疾病,尤其是危重病送入急诊,要在第一时间稳定情况后再转入其他科室,各种各样的疾病、太多不同的病人,都需要急诊科学判断,即使转其他科室,也要转得准确。

  “所以,急诊很综合,这个科室更像个综合医院。”陈西在谈及急诊面临的问题时,首先提到缺人,不是缺普通医生,而是缺精英。但目前急诊在医院的地位并不利于精英加入,“因为急诊医生的成就感、归属感和未来发展的方向,都比较欠缺。”

  陈西解释,受制于医院目前科室划分越来越细化的普遍现状,其他科室更像一条线,只需要在一个方向不断精进,更容易取得成就。而急诊更像一个面,急诊医生需要大量理论积累和实操经验,“什么都要懂,但好像都不深,有些领域急诊医生想深入研究,但病人又很快被分诊到其他科室,也少有机会研究下去。”陈西说,“各科室都有专家门诊,但急诊没有,急诊医生的印象好像就是‘忙’。”

  对于急诊发展有何建议,陈西的第一条就是要吸引精英人才。“人来了,待遇、硬件就得保障到位,要让人能发挥,有成就。”同时,因为急诊冲在前,陈西呼吁要加强急诊的安保力量,让医生更安全工作;要加强立法,让急诊医生能得到更好的休息。

  >>知道一下

  急诊科在我国诞生至今只有37年

  1979年,急诊医学获美国医学会承认,成为医学科学领域中第23门独立学科,“Emergen-cy”进入中国。北京协和医院教授邵孝鉷将翻译定为“急诊”,重在“诊”,取紧急、诊断、治疗之意,比“救”范围更广、含义更深,中国急诊学科诞生。

  1983年,我国第一个院内独立建制急诊科在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中国急诊发展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2009年,主要职能是抢救,肩负全科医生使命,全国县级以上医院建立了独立建制的急诊科,队伍不断壮大,75%以上的急诊从业人员为急诊专业出身。

  2009年至2017年为中国急诊发展第二阶段。2009年,原卫生部发布《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国急诊医学确立方向,走上适合国情的规范化发展与内涵建设道路。

  2017年至今,是中国急诊发展的第三阶段。同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文给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要求全面推进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标志着从国家层面,急诊医学发展已经进入全新时代。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田媛

相关热词搜索: 疫情 期间 冲锋

上一篇:今起10部行政法规废止 含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