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中国人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45年前的5月27日,中国人首次将觇标带至峰顶,测得高度8848.13米。2005年,中国再测珠峰,其岩面高度为8844.43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曾对珠峰进行过6次测绘和科考。
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员成功登顶测量。这一成功背后,凝结着新时代测绘、登山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彰显了不同凡响的精神价值。
珠峰,地球之巅,其高程测量一直是人类认识地球的关键之一。历史上,多个国家的探险者和测绘工作者都曾为准确测量珠峰高程贡献过力量。我国测量登山队员再攀珠峰,用更为先进的综合现代大地测量技术测量,必将刷新人类认识世界的高度。
登顶过程
珠峰大本营
海拔5200米
含氧量约为平原的一半
距离珠峰峰顶的直线距离为18千米
中间营地
海拔5800米
位于东绒布冰川的冰川砾石上面
登山队员一般在此度过离开大本营的第一个夜晚
前进营地
海拔6500米
这里氧气含量稀少,高原反应明显强烈
前进营地是牦牛能到达的最高高度,从这里开始,往上攀登只能完全依靠人力
北坳大冰壁(危险点)
海拔6600-7000米
厚度100多米的冰壁经常会发生崩塌,需要借助工具才能通过,对于登山者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开始
一号营地
海拔7028米
是一个非常狭窄的冰雪坳地,高空风袭扰强烈
大风口(危险点)
海拔7500米
一条狭窄的地形通道,是攀登珠峰的必经之路
由于“狭管效应”风速会经常加快,最大可达12级,很容易造成人体大面积冻伤
二号营地
海拔7790米
大部分人会在此开始吸氧,这里有搭在悬崖上的帐篷,不时会被飘来的云海淹没
三号营地
海拔8300米
在倾斜角约30度到45度的碎石岩石上,珠峰的第一、二、三阶梯隐约可见
从海拔8300米到峰顶不过500米高差,但需要耗时9个小时
第一阶梯
海拔8500米左右
此后,攀登路线不再沿着山脊方向,而是略偏西,有三个阶梯需要通过
第二阶梯(危险点)
海拔8650-8700米
一个5米多高、垂直光滑的岩石墙,陡峭狭窄
第三阶梯
海拔8800米左右
“8800米横切”路段是登顶前的最后一个难点,狭窄的落脚位置,万丈深渊的珠峰北壁,高空风的袭扰,稍有不慎就会滑落
珠峰峰顶
约18平方米的缓坡平台,队员在峰顶停留了150分钟,创造了中国人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长新纪录
5月27日凌晨2时10分,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的8名攻顶队员次落、袁复栋、李富庆、普布顿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罗布、洛桑顿珠,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向峰顶挺近。上午11时,队员们成功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500多米的高度,他们攀登了近9个小时。
克服困难三次向峰顶发起突击
测量队员登顶后,在峰顶树立起测量觇标,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了峰顶雪深,并使用重力仪进行了重力测量。这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这将有利于大地水准面优化,提高珠峰高程精度,并获取宝贵的科学数据。
据了解,2020珠峰高程测量实施以来,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在珠峰及周边地区开展了水准测量、绝对重力测量、重力加密测量、GNSS测量和天文测量等工作,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还开展了航空重力测量。登顶测量和交会测量的成功完成,为本次珠峰测量任务的外业测量工作画下了圆满的句号。峰顶测量完成后,将对观测数据进行联合处理,才能获得珠峰高程最终数据。
本次登顶测量一波三折,5月6日,测量登山队第一次出征冲顶,但由于北坳冰壁有流雪风险而下撤;5月16日,测量登山队第二次向顶峰发起突击,但受气旋风暴“安攀”的影响,7790米以上区域积雪过深,不得不再次下撤。5月24日,测量登山队再次从6500米营地出发,第三次向顶峰发起突击,克服了大风、降雪等障碍,一举取得成功。
编辑:张佳萌
上一篇: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今日闭幕 下一篇:紧扣目标任务提高履职能力 为国家治理添助力、增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