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未央区法院在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通过腾讯协查的方式,查明了案件事实。
原告董某系某校大学生。2016年6月参加校外聚会时,认识了自称海归的被告王某,双方比较投机,随后交往密切。同年7月,王某电话邀请董某前往某高档酒吧参加聚会,结束后让董某帮忙结账,并表示算是他的借款,几天后就归还。
董某碍于朋友情面,先后两次通过信用卡帮其支付酒水费用达3万余元。王某还款2400元后,便将董某的微信拉黑,电话也拒接。无奈之下,董某诉至未央法院。
因无法与被告取得联系,法官公告送达了案件材料。董某向法庭提交了王某的微信号及双方的微信聊天截图、信用卡刷卡记录及电话录音。聊天记录中对方认可垫付消费的事实,但无法确定该聊天对象是否为本案被告王某。
为查明案件事实,经原告董某申请,法官依法向腾讯公司发出协查通知书,委托其查询该微信号的实名认证信息。经查询,该实名认证信息与本案被告王某的公民身份信息吻合。
法官经审理认为,原、被告之间虽没有书面的借款凭证,但从双方的微信聊天记录可以确认双方存在借贷的事实,结合电话录音、微信聊天记录、当事人陈述,能够确认借款金额,故依法判决被告王某向原告董某偿还2.72万元。
华商报记者 宁军 通讯员 张喆
编辑:报社方正
上一篇:脸变黑被嘲笑是“非洲人” 女子怀疑是使用美白护肤品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