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陕西文物探探探第6期 考古发掘出土的人骨到哪儿去了?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0-06-19 06:46:17 编辑:胡泽鹏 作者:马虎振 张杰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陕西是文物考古大省,地下古墓葬很多。那么,考古发掘出土的古代人骨到哪儿去了呢?6月17日,“陕西文物探探探”来到了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体质人类学实验室。17.8万网友在线观看了现场直播。在该学院硕士生导师赵东月老师的讲解中,我们得到了问题的答案。

Bu6hKU1vgdMlLrMM.jpg

  安保严格

  进实验室要刷四道门禁

  从学院门口进入实验室之前,赵东月老师带着记者一路走,一路用门禁卡刷了四次门禁。“古代人骨也是重要的文物,所以才会有四道门禁。”赵东月老师说。

  实验室位于二楼和四楼。在二楼实验室,一进外间的门就看到靠墙摆着许多塑料箱子,箱子里装的都是古代人骨。进入里间,靠墙也摆着不少同样的塑料箱子。两张大桌子前各坐着一名研究生,正在进行工作。

  其中,门口的桌子上摆着一个摩里逊定颅仪,学生正在用定颅仪测量古代人颅骨。里面大桌子上摆着两具古代人骨,一具仅存颅骨和一些肢骨,另一具椎骨、胸骨等比较齐全,学生正在对这些人骨进行观察、测量。

  在四楼赵东月老师的办公室桌上,放置着北京人、蓝田人等人类化石的头骨复制品。赵东月老师说,这些是用石膏做的,已几十年了。也摆放着不少古代人骨。隔壁的办公室也摆放着人骨,另外有两具站立的完整标本模型。赵东月老师说,“学生们把这两具标本称为两个朋友,喜欢给他们摆各种姿势。”

  赵东月老师研究的专业叫做体质人类学。她说:“在一般公众看来,考古学是冷门学科,体质人类学更是冷门中的冷门。我们研究的对象就是考古工作中出土的人骨。人既有文化属性,又有自然属性,我们主要研究自然属性。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工作结合在一起,就是考古人类学,所以我们这个实验室可以叫体质人类学实验室,也可以叫考古人类学实验室。”

  怕与不怕

  不怕人骨,最怕突然来个活人

  据赵东月老师介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体质人类学实验室是2006年建设的,在国内也算比较早的。陈靓老师最早建设的这个实验室,同时也开始了古代人骨标本库的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实验室具备了一定规模,也培养了很多学生。

  作为女士,在这样的环境工作会不会感到害怕?赵东月老师说:“好像大家对我们都有这种好奇,其实学这个专业的女生比男生多。我第一次面对古代人骨是读研究生的时候,没什么害怕的感觉。当你工作的时候,它就是你的工作对象。当然,人骨毕竟特殊,他们都曾经是生活过的人,对他们,我们是很尊重的。”

  “说实话,对于人骨我们并不害怕,有时候晚上加班,静悄悄的实验室,当你正在专注研究时,突然来一个活人,反倒把人吓一跳。前段时间因为疫情防控学生们不能返校,就我一个人在实验室,我就把门反锁上,这样有人来了会敲门,自己就有了反应时间。”

1143549.jpg

  正在研究

  统万城居民是农人还是牧人?

  赵东月老师说,目前他们正在研究统万城周边发掘出土的古代人骨,“历年发现陆续送过来的古代人骨有几十具,这些墓葬都分布在统万城周围。二楼实验室里的两名学生,正在做的观察和测量,是对统万城出土的古代人骨综合研究的一部分。”

  赵东月老师介绍:“之前对统万城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址和周边墓葬的研究,后来逐渐意识到出土人骨也很重要。这个地方在农牧交错地带,生活在这里的到底是北边的牧人,还是南边北上的农人?周边环境对他们有什么影响?我们对这些问题比较好奇,所以想对统万城出土的人骨进行全面研究。”目前,他们已对这些不同年份的古代人骨进行了基础整理,这是第一步。“现在做的是第二步,进行观察、测量。我们通过对颅骨的测量,来看人骨的形态特征,来看这个人群的体质特征和迁徙的情况。测量的目的,是希望得到这些人的体质特征。我们这个学科已建立起了古人种的区系类型,测量数值出来后,和不同地区的古代人群进行比较,就可大概判断他们可能来自哪里、流向何处,和周边人群关系是怎样的。”

  设备精巧

  传统的精密,新设备可三维扫描

  “测量颅骨时需要一个平面,我们使用的是摩里逊定颅仪。我们要在颅骨上选出不同的点,然后测出一些角度和直线距离,通过这些数值来分析他们的形态特征,主要有颅形、面形,面部有眶部、鼻型等。”

  “我们现在用的专业测量设备是瑞士产的。因为进口设备特别贵,买的时间也特别长,也会买一些国产的设备。这些设备都比较精密,还可以组装拆卸。”

  “测量是个传统工作,但是很重要。现在也有新的方法来做测量,如对古代人骨进行三维扫描,扫描之后在计算机里用软件来做测量。重要的是,经过三维扫描仪扫描,就把这些实物信息变成电子文档,以后研究起来就方便多了。我们在中亚做考古工作时,因为涉及人类遗传信息,古代人骨标本是严格限制出境的。那么以后,我们有了新的研究方向怎么办?利用三维扫描电子文档,我们就可以把模型展开,需要的话,还可以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古代人骨

  可能隐藏重要历史信息

  在二楼实验室,赵东月老师拿起摆在桌上的来自统万城遗址周边墓葬的古代人股骨介绍说:“我们不是想知道统万城古代居民到底是牧人还是农人吗?骑马民族因为经常骑马等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等因素的影响,股骨弯曲度比较大,加上磨损的原因,会在股骨头上留下一个‘骑马小平面’。当然,其他的重复性劳动也可能形成这种小平面。我们接下来会结合同位素分析和其他研究,来综合判断到底是不是骑马留下来的小平面。”

  “除了研究古人的种群特征、迁徙特点,我们还会研究古代人的健康状况。”她拿起一个尺骨说,“比如这个古人,肘关节骨质增生的情况就比较严重。此外通过古代人骨,还可以研究古人的生计、人地关系等信息。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影响很大,其实通过对古代人骨埋藏学信息,也可以判断古代是否发生过瘟疫。”

  二楼实验室箱子内摆放着很多古代人骨,从标签看很多来自空港新城。而上官婉儿、薛绍等唐代著名人物的墓葬也在空港新城。他们的遗骸是否也被送到了这里?赵东月老师说,据她了解,薛绍墓和上官婉儿墓都可能遭遇过官方毁墓,薛绍墓考古发掘时并未在葬墓中找到遗骸或棺椁等葬具,上官婉儿的墓有一些残缺的骨块,但有没有送到这里尚不清楚。

  赵东月老师介绍:“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方向更多倾向于对群体的研究,研究对象也基本都是无名个体。随着研究取向的变化,我们也慢慢转向了个体研究。比如说,我们正在进行颅骨测量的这个统万城遗址居民的颅骨,鼻骨曾经骨折过。我们对这些无名个体进行综合研究,从健康到体质,从头到脚,从DNA到同位素,我们全做。然后我们就会知道这个人在一生中是不是受过伤害,受过什么伤害又复原了,这些都会在骨骼上留下痕迹。”

  “个体为什么会更值得关注?因为一旦和墓志等信息结合起来,会为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线索。但这些无名个体可能在文献上并没有记载,我们只有通过体质研究去探索他的生活过程中发生过什么。而对于古代名人的体质研究,则可能会发现更多重要信息。”赵东月老师说。

1143550.jpg

  唐长安城

  有白人和白人混血儿生活

  2009年12月27日,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但因墓穴面目全非、骸骨残破不全,真假之辨愈演愈烈。2010年1月26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和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宣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性参与Y染色体检测”,用DNA技术解答“曹操墓”真伪之争,但此事最终并无结果。那么,既然有骸骨,为何无法通过DNA确定?

  赵东月老师介绍,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只要是生物体,细胞内都会有DNA,但古代人骨的DNA信息很容易被污染,如埋藏环境中的细菌、研究人员的接触等都会留下DNA信息。所以,在接触古代人骨时,我们一般都要戴口罩、戴手套。而提取古人DNA时,为避免被污染,最理想的情况是从颞骨里打探针进去提取。”

  唐长安城是个国际化大都市,那里生活着各国人,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长安地下城老大“葛老”就是一名黑人。在唐长安城古代人骨研究中,是否发现了相关线索?赵东月老师表示,虽然文献上可能有尼格罗人种(即黑人)曾在长安城生活,但目前从古代人骨研究方面还没有发现。不过,发现有欧罗巴人种(即白人),有单独的欧罗巴人种骨骸,也有混血的欧罗巴人。西北大学建新校区发现的唐墓中,就发现有欧罗巴人种。


  人骨提取

  考古现场隐藏着重要信息

  这么多的古代人骨,如何从考古发掘到送到古代人骨标本库?

  赵东月老师介绍,考古现场有很多重要信息,比如人骨的姿势、朝向等和葬俗密切相关,葬俗可以帮助判断出其所属群体。从人骨摆放的情况,还可以判断这个墓葬有没有受过扰动等。“所以,如果条件允许,我们都会到考古发掘现场。比如,不久前做清代一个墓葬的人骨提取,有的墓中有多个个体,有的男女合葬,这跟当时的婚姻家庭制度相关的。我们发现很多个体的桡骨被倒着放了,说明这是一个有意识的行为,墓葬可能被打开过进行合葬。现场记录后进行分步提取,回来就可以开始研究。”

  “但是考古工地太多,我们做体质研究的也没有那么多人,所以经常会和现场人员远程沟通,商量如何提取,如何记录,如何装运。现在考古现场都会进行拍照记录或者三维扫描建模,为我们的后续研究工作提供详细的信息。”

  标本库内

  五千多具人骨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

  随后,赵东月老师带华商报记者参观了校内的古代人骨标本库。这里面积很大,摆放的大柜子数量很多,柜子里又分了很多层,每层都放着很多塑料箱子,里面装着古代人骨。在柜子侧边的标签上,标注着这些古代人骨的来源地。除了来自陕西本地的之外,还有来自山西榆次以及云南元谋等地的。

  赵东月老师介绍,这里存放的古代人骨,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明清,全部来自考古发掘。样本以西北地区为主,也收了西南地区和来自山西的样本,共有5000多具。为保存这些古代人骨,要求环境必须稳定,对室内温度条件和通风也有一定要求。华商报记者注意到,墙上有温度和湿度控制面板,这里是恒温恒湿环境。

  “收藏在这里的古代人骨,我们一般都会出具基本信息的鉴定报告,比如性别、年龄、病理情况等。好多考古发掘合作单位都会把出土的人骨送到这里,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1143551.jpg

  研究课题

  有的涉及中国文明起源

  据了解,利用这些考古发掘出土的古代人骨,西北大学的老师们正在进行很有意义的研究。

  比如,通过乌兹别克斯坦拉巴特墓地出土的人骨资料,对月氏西迁等问题进行探索;通过对唐长安城及周边地区居民体质特征的研究,探讨作为开放化国际都市的唐长安城中人群迁徙和交流情况;通过对神木石峁遗址人骨综合研究,探讨龙山晚期至夏代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时期,陕北高原农牧交错地带超大中心聚落先民体质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此外,黄陵史家河墓地在战国早中期是一处与魏国关系密切的戎人墓地,到战国晚期时成为秦人一处葬地,陈靓老师正在通过人骨研究,探讨西戎、秦人及三晋文化人群之间的关系,以及北方草原人群带来的影响。通过黄陵寨头河戎人墓地出土人骨研究戎人体质特征,探讨戎人和秦人的关系问题等。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下周三“鉴宝”

  5位专家坐镇省文物总店

  下周三(6月24日),华商报将与陕西省文物总店合作,对“鉴宝”活动进行直播。观看网络直播,可关注一直播App“华商报社”官方账号。

  陕西省文物总店成立于1979年,是我省唯一的省级文物商店,主要从事民间文物的征集和营销,隶属陕西旅游集团公司、陕西省文物局管理指导。

  鉴定咨询服务为无偿提供,陕西省文物总店和华商报不从鉴定咨询服务中牟取经济利益,不进行其他无关活动。

  这次参与鉴定的专家有5位,他们分别是:

  ■尹夏清,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玉石器、陶瓷器和金属器类国家文物责任鉴定员,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秦怀戈,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委员,陕西省文物总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从事文物鉴定工作近40年。

  ■崔庚浩,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原任陕西省文物总店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文物进出境金属器、杂项类责任鉴定员,文博馆员。

  ■郑怡,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文博馆员,原任西安市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西安市民俗博物馆原副馆长,擅长古旧瓷器、玉器、书画、杂项及铜器的甄别鉴定。

  ■贾麦明,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副研究馆员,西北大学教授,1981年至今在西北大学博物馆从事文物研究及鉴定工作,专长木器家具等。

  本次活动鉴定咨询范围

  流传有序的传世文物;民间合法收藏的文物;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文物。

  五类藏品不予鉴定

  (1)盗掘、盗窃、走私或依照法律应当上交国家的出土、出水文物的;

  (2)法律规定严格禁止交易、流通的保护动植物及其制品;

  (3)涉嫌损害国家利益或有可能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

  (4)超出鉴定咨询范围的;

  (5)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情形的。

  咨询人需注意的事项

  应向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单位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填写陕西省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咨询申请人承诺书;应保证所持有藏品不涉及五类不予鉴定的内容。每人每次最多可预约2件/套藏品。携带收藏文物到现场鉴定,请自己全程做好保护。

  鉴定单位:陕西省文物总店有限公司

  活动地点:西安碑林区南大街51号文物大厦三楼

  活动时间:6月24日14:00-17:00

  咨询电话:15929280623

  报名方式:在线报名(http://my.wwlm.me/jq/80494317.aspx)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摄影 张杰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陕西文物探探探 考古 人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