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出生被遗弃黑户了56年 西安这个阿姨终于有了“身份”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0-06-20 17:23:00 编辑:报社方正 作者:苗巧颖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

  “当听到别人报出一长串的身份证号,真让人羡慕呀!后来才知道,是18个数字的组合,我一直盼啊盼。今天,我有了属于我自己身份证,感谢人民警察!”这是56岁的陈玉琴在拿到身份证和户口本时的肺腑之言。

  6月15日,陈玉琴携带一面“体恤民情 为民解忧”的锦旗来到陕西省西安市公安莲湖分局青年路派出所,感谢民警让她有了“身份”。

  一个常人都有的身份证何以让一个女子期盼了56年?她经历了什么?民警又是如何百转千回,圆其梦想?

  多方面原因导致她一直黑户

  据陈玉琴女士说,他应该是1964年出生。后来,听养父母说,她是被人在东关南街捡到的,当然准确的出生日期就不知道了。养父母就把捡拾当天当作她的生日。幼年时期,似乎身份证件没那么重要,她也曾上过小学,可随着年龄增长,青春年少时因无身份证件,无缘招工招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因没合法的身份证件,相继交往了几个心仪的男士最终不欢而散,这让陈玉琴内心一直处于压抑、苦闷之中,难以诉说。直至1983年,陈玉琴与长安县太乙宫的曹先生结婚,因无身份证件,只在当时的太乙宫东升村开了个证明,直到后来有了儿子,养父母相继去世、老公也离她而去,她依然没有盼来属于自己身份证件,就这样,她在期盼中苦熬、在生活中苦过,女同志退休年龄是55岁,眼看已56岁依然未到盼来,直到,公安机关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当青年路派出所西药王洞社区民警石乐明、辅警蔡保萍来到她家,询问她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时,她似乎也没什么困难可提,历经岁月的历练,她已习以为常,倒是,陈玉琴的儿子提出,母亲一直无户口希望能帮助解决,民警一听,怎么可能?这才出现了转机。

  说起这些年一直未申报户口的原因,当时,养父母只是出于同情,也无法办理正规的收养手续,加之,不懂相关法律法规,对于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当时户口本也不经常使用,所以,养父母未能给少年的时代的陈玉琴办理户籍。80年代,结婚之时,陈玉琴嫁到长安农村时,按照农村习俗,只要举办过宴席,亲戚朋友见证了两人的婚礼,就视为合法夫妻,当时,户籍政策要求非常严格,所以,陈女士的申报户口之事一再耽搁,慢慢的她也就习惯了这个“黑户”的日子。

  民警倒查两月 排除被拐可能

  如何才能尽快解决历经时间长、区域跨度大,满足陈女士的所期所盼,着实让社区民警感觉很难为。民警立即向所领导作了汇报,专题研究解决的办法,决定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从现在起往前倒推调查,以完善落户需要的相关手续,西药社区民警石乐明、辅警蔡保萍历时2个月,开启了漫长的调查之路,走访陈玉琴居住的莲湖区中合里小区的邻居及物业办工作人员,均表示陈玉琴确实是从小被收养,物业办也曾于2011年为陈出具过证明,但因为手续繁琐,陈玉琴主动放弃申报。

  民警前往长安区太乙宫东升村查找当初开具的结婚证明,希望能有突破性进展,经多方询问未能找到当初为陈女士开具证明的村领导及知情人。当初许多知情人均已过世,无人能提供陈女士相关的情况,走访调查中,民警共形成17份调查笔录。最后,必须排除陈系非拐卖人口,才能为陈玉琴女士办理户籍登记。公安莲湖分局刑警大队采集了陈女士的DNA,录入全国被拐库进行比对,排除被拐卖可能。至此,一切手续均合法。很快,青年路派出所为陈女士录入户籍,办理了身份证件,解决了困扰其多年的难题,圆了她做一名有“身份证”的心愿。华商报记者  苗巧颖

\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黑户 身份证 遗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