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习近平出席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并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0-08-01 06:49:19 编辑:田媛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

  北斗闪耀,泽沐八方。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7月31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并参观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展览展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仪式。

  10时48分,习近平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仪式后,习近平等人到人民大会堂河北厅参观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展览展示,听取工程建设、运行服务、应用推广、国际合作和发展展望介绍。体现北斗系统自主创新自主可控重要成果和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应用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展板和展品吸引了习近平目光,他不时驻足察看询问。

  习近平充分肯定北斗系统特别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取得的成就。他指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开通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对推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对推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对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新华社

  中国北斗 全球梦圆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一流的北斗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7月31日正式开通。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从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开始,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抚今追昔,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来之不易。

  >>北斗系统实现全球组网 月均1颗星的速度创组网发射世界新纪录

  北斗系统是党中央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1994年启动,2000年完成北斗一号系统建设,2012年完成北斗二号系统建设。2017年11月,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双星首次发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标志着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取得决战决胜,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让全世界领略到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硬核实力。

  “北斗是党和国家调动千军万马干出来的,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我们常说,北斗是‘五千万’工程,调动了千军万马,经历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千辛万苦,要走进千家万户,将造福千秋万代。”

  据统计,工程启动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调集了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每次发射,发射首区和火箭残骸落区多地的数十万人民群众自觉服从大局积极疏散……

  北斗系统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运控、星间链路、应用验证等七大系统组成,是跨部门、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将总体设计部思想贯穿研制建设全过程,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这是北斗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说。

  2017年11月到2020年6月,我国成功发射30颗北斗三号组网星和2颗北斗二号备份星,成功率100%,以月均1颗星的速度,创造世界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发射新纪录。

  >>北斗系统研制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区域到全球,实现了“弯道超车”

  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凭追求卓越精神实现了“弯道超车”。

  “三步走”战略:符合国情的“中国选择”。同样是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美、俄和欧盟选择搞“一步建全球”。我国起步晚、底子薄,选择分步走,切实做到“把每个铜板都用在刀刃上”。

  1983年,“863计划”倡导者之一陈芳允院士创造性地提出“双星定位”构想,这一方案能以最小星座、最少投入、最短周期实现“从无到有”。后来,北斗系统首任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进一步提出“三步走”:决定先建试验系统,然后再建区域系统,最后建成全球系统。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12年建成北斗二号区域系统,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实现了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全球梦”。

  奋斗没有休止符,2035年左右,我国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基础,更泛在、更融合、更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

  混合式星座:独树一帜的“中国方案”。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采取单一轨道星座构型相比,北斗系统坚定选择走混合星座的特色发展之路。北斗一号建设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北斗二号系统充分继承北斗一号成功经验,在国际上首创以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骨干,兼有中圆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北斗三号系统将“混合星座构型”发扬光大,建成拥有24颗中圆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为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全新范式。

  “一体化”设计:引领潮流的“中国智慧”。北斗系统确有自己的“独门绝技”:除提供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外,还能进行短报文通信,开创了通信导航一体化的独特服务模式。从功能看,其他卫星导航系统仅能无源定位,因而用户只能知道“我在哪”。而北斗用户不但知道“我在哪”,还能告诉别人“我在哪”“在干什么”。如今,北斗三号区域短报文发送能力一次提高近10倍,支持用户数量从50万提高到1200万,而且能实现40个汉字的全球短报文通信。

  此外,北斗三号全球系统还可以提供星基增强、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地基增强等多样化服务。

  >>关键核心技术:卫星频段、国产芯片、星载原子钟……中国靠自主创新一个个拿下

  关键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即使买来了也是不可靠的,引进仿制的路子也走不远,中国北斗面对缺乏频率资源、没有自己的原子钟和芯片等难关,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有惊无险,首获占“频”之胜。北斗起步之时,国际上优质频率资源所剩无几,经过艰苦谈判,终于推动国际电联从航空导航频段中辟出两小段资源作为卫星导航合法使用频段。国际电联规定,各国均可平等申请新资源使用权,但必须在7年有效期内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接收传回信号,逾期则自动失效。

  为保住2007年4月17日这一最后“窗口”,全系统进行总动员和大会战,抢在2月底完成卫星研制。临射前卫星上的应答机突现异常,工程试验队果断将已矗立塔架的星箭组合体拆开,取出卫星应答机,72小时不眠不休排除故障。4月14日4时11分,这颗肩负重要使命的卫星发射成功;17日20时许北京清晰地接收到来自这颗卫星的信号。那一刻,距离频率失效后限已不到4个小时。中国北斗在最后时刻“压哨破门”,拿到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

  集智会战,攻克无“钟”之困。星载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其性能对系统定位和授时精度具有决定性作用。

  当时,全世界也只有少数国家有能力研制高性能星载原子钟,进口存在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为尽早让中国的北斗用上最好的钟,工程总体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成立3支研发队伍同步攻坚。不到两年时间,3支队伍全都自主研发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钟。很快,北斗卫星上便批量搭载全国产化星载原子钟,并实现“双钟”相互备份,卫星可靠性和在轨寿命大幅提升。

  负重登攀,消除缺“芯”之忧。缺少“中国芯”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科技领域的一块“心病”。对北斗系统工程建设和应用来说,拥有国产芯片,对确保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动员,工程上下形成宁可国产化产品“指标低点,价格高点,也要大胆使用”的坚定共识,通过边建边用、反复迭代,有效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如今,国产北斗芯片工艺由0.35微米提升到28纳米,支持北斗三号新信号的22纳米工艺射频基带一体化导航定位芯片体积更小、功耗更低、精度更高,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截至2019年底,国产导航型芯片出货量已超1亿片,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高精度板卡和天线已输出到120余个国家和地区。

  独辟蹊径,破解布“站”之难。按照传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模式,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众多地面站。为解决北斗系统国内建站实现全球运行和服务的难题,北斗系统首创Ka频段星间链路,创造性地提出高效解决方案。

  为解决境外卫星的数据传输通道问题,工程专门组织研究团队攻克了星间链路关键技术,成功实现卫星与卫星、卫星与地面站的联络互通。不仅减小地面站规模、减轻地面管理维护压力,还使卫星定位精度大幅提高。凭借这一“绝活”,实现了仅依靠国内布站情况下对全球星座的运行控制,全球服务能力与世界一流系统比肩。

  2020年6月,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后,联合国外空司专门发视频赞赏北斗系统在和平利用外太空、参与联合国空间活动国际合作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目前,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据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北斗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无源定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