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关注 > 正文

守护“生态美”换来“百姓富”——宜川县推动黄河区域生态保护纪实

关注 延安新闻网 作者:南卫东 雷荣 2020-09-15 14:14:43
[摘要]8月4日起,宜川县迎来连续强降雨,县城境仕望河水势平稳,各乡镇平安捷报频传,人民群众安全度汛。

  “英旺乡安全、集义镇安全、交里乡安全……”

  8月4日起,宜川县迎来连续强降雨,县城境仕望河水势平稳,各乡镇平安捷报频传,人民群众安全度汛。

  “多少年没有发这么大的洪水了,幸亏生态好了,不然又像以前一样,洪水一来山走房倒,把人能怕死。”雨后,居民李丽站在河堤一边看着河水,一边发着感慨。

  黄河流经宜川,孕育出享誉世界的壶口瀑布。然而,人们为了填饱肚子,黄河一度被伤害的满目疮痍。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保护好黄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也是每个宜川人民的责任担当。

  这些年,丹州儿女的心始终和黄河萦绕在一起,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县工作重点,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全国生态建设重点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试点县、退耕还林试点县、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工程试点县……一系列荣誉,见证着宜川人民对母亲黄河的虔心守护。

  量体裁衣 谋划生态大棋局

  进入夏季,驾车行驶在沿黄公路宜川段,四周青山葱郁,山花烂漫,苹果遍野,椒香弥漫。

  曾经,这里荒山秃岭、黄土飞扬、满目苍凉。虽有黄河流过,但这里的人们却尝尽环境破败和极度缺水的辛酸,只能“望河兴叹”。

  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实施。宜川县人民闻令而动,立足全县实际情况,精心谋划生态大棋局,在黄土高原再造一个生态、开放、幸福的新宜川。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是宜川人民的共同愿望。结合森林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效益不好、造林难度大、民生林业发展滞后等因素,宜川县将全县划分为西南林区、北部塬区、黄河沿岸3个区域,制定了“两屏一谷一网”的造林思路。

  每年春秋,在丹州大地掀起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高潮。县上领导率先垂范,走出办公室,来到各个植树点义务劳动;机关干部脱下西装、扛起铁锹,与群众一起上山劳动,挖坑栽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为建设生态、幸福新宜川增绿添彩。

  “全县干部群众热情这么高,都积极参与黄河生态建设,我们一定会把黄河沿岸生态保护好,把黄河生态带建设得更美好。”今年,县委常委、副县长朱小虎在舌头岭植树现场深有感触地说道。

  用飞播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营造干果经济林的方式,逐步提高西南天然林质量,以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林副、林特、林下经济,着力打造“第一道天然生态屏障”;用人工造林和森林抚育、退化林分修复等措施,逐步完成北部荒山荒坡的治理,为北部塬区的苹果产业减少气象灾害,营造良好的区域气候,着力打造“第二道人工生态屏障”;用“石坑客土大苗造林”的方式,全面绿化黄河壶口瀑布景区周围山坡,着力治理“晋陕峡谷”;以重点村绿化为基础打造绿化示范点、用“两点三线”织成全县绿化网,全面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助力全域旅游。

  与此同时,宜川县通过组织开展“红色旅游季·壶口旅游月”“老外看壶口·共植友谊林”“保护母亲河纪念林”等大型活动,结合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县、园林城市等创建活动,倡议各乡镇和部门建立拥军纪念林、金融纪念林、婚育纪念林、成长纪念林等,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提高全民生态建设认识,在全县干部群众中树立了“生态宜川”建设的坚定信念。

  别出心裁 晋陕峡谷大变样

  “这片林子成活率非常不错,大约有95%以上。”6月30日,王永红站在椿树峁造林点,望着满眼翠绿的山林高兴地说道。

  王永红是宜川县薛家坪专业造林队负责人,从2004年开始,他便和队员们一直从事着造林工作,一干就是17年。17年来,王永红和他的造林专业队从南向北、自西向东,造林的脚步遍布宜川县的山山峁峁。

  椿树峁造林点就是王永红和他的专业造林队实施的造林地之一,也是宜川县造林示范工程,总面积352亩。该地区山势陡峭、土层浅薄、土壤贫瘠、风力较大、降水较少,是造林绿化难度较大的工程之一。在造林中,创新采用砌垒石坑、客土回填、栽植大苗的方式实施造林。

  “山势陡峭,我们就用人把土背到坑里,解决土层浅薄的问题,再用绳索把人吊在悬崖峭壁上挖坑、填土、栽树。”王永红回忆起当年造林的场景一度哽咽,“就想尽量让每一棵树都能成活,那走到哪里都是一片林一片绿。”

  像王永红这样的专业造林施工队,在宜川县共有8支,他们通过科学分析,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的抗旱造林技术,变零散造林为整流域推进,从严把好整地、苗木、栽植、抚育4个关口,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放眼望去,良子伸流域满目青山,处处绿意盎然,整齐的梯田里栽满了油松,绿树成荫的美好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良子伸流域是宜川县人工造林万亩示范点之一,总面积1万亩,流域内主要为“三北”工程和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工程。该流域采取整流域造林模式,统一设计、统一整地、统一栽植、统一措施、统一封禁、统一管护,全部栽植1.5米以上优质壮苗,并优先使用本地油松苗木,随起随运,运到即栽,最大程度节约管理资源和管护成本。

  从2012年至今,宜川县坚持把晋陕峡谷和沿黄乡镇荒山荒坡作为绿化重点,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亿元,完成绿化面积8.5万亩,沿黄公路以及黄河壶口瀑布景区周边山体和通往景区公路沿线全面栽植。

  随着沿黄公路的建成,宜川县把绿化重点从北部向韩城交界处直观坡面转移,已完成29公里沿黄公路两侧的绿化美化,沿黄观光路不仅是致富路、幸福路,也是宜川人民的观光路。

  “目前,黄河沿岸‘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景观效果。”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介绍道。

  穿上新衣 农民增收乐开怀

  青山就是财富,绿水就是幸福。

  多年来,宜川县统筹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把山地苹果、花椒、核桃、仁用杏等经济林纳入林业工程建设范围,实现了生态林业建设和推进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不仅改变了宜川县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优化了产业结构,使绿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今年的花椒又丰收了。”集义镇流湾头村村民赵文会望着满山的花椒树高兴地说道。

  赵文会,一位和黄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民,依稀记得小时候的苦日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光种麦子没收成,吃不上白面馍,挣不下几个钱。”

  “这多亏了国家退耕还林的好政策,不仅环境变好了,我们家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了。”赵文会满心欢喜地说道,“今年,我家能收入8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之初,全县群众多持怀疑观望的态度,担心日后政策变化,影响生计。

  为打消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宜川县始终把“转观念”作为实施退耕还林的根本要求,派出工作组进村入户算明退耕还林账,发动村组干部和机关干部的家人朋友带头造林,持之以恒做好政策引导、示范带动,及时足额发放钱粮补贴,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开了群众的思想疙瘩,激发了造林热情,人们从“要我退耕还林”逐渐转变为“我要退耕还林”。

  20多年来,宜川县共发展各类经济林果45万亩,有效带动了北部塬区苹果产业和西南林区干果经济林的协调发展,宜川群众真正实现了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梦想。

  在全县人民群众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一项项保护工程稳步推进,一个个治理任务达标完成,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丹州大地落地生根。

  曾经的“穷山恶水”,如今已成“绿水青山”。丹州山川改变以往的光秃岭、再披新衣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9.63%,实现了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的持续增长,吸引了褐马鸡、原麝、鸳鸯、黑鹳、大鸨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重新回“家”。

  曾经的“穷苦岁月”,如今已成“火红光景”。丹州百姓改变旧模样、尽沾生态光,开展林下养猪、养鸡、养蜂和种植油用牡丹等,新兴产业和生态休闲林业蓬勃发展,带动群众不断增收,过上了火红的日子。

  曾经的“黄土飞扬”,如今已成“水溪环绕”。丹州城乡面貌大变样、梳新妆,全县100多个村庄、400多公里道路、200多公里河流、4个A级景区,风景如画、一时无两。

  守护母亲河,再造幸福河。宜川人民多年的夙愿照进现实,黄河已成为造福宜川人民的幸福河。今后,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宜川人民依旧会只争朝夕,加速奔跑。(通讯员 宋延峰 周腾腾 记者 南卫东 雷荣)


来源:延安新闻网

编辑:谢磊

相关热词搜索: 宜川县 生态保护 生态美

上一篇:长三角税收一体化按下“快进键”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