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西工大仿蝠鲼智能水下航行器升级 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0-09-17 10:51:57 编辑:报社方正 作者:王昊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去年大火的西工大“魔鬼鱼”(仿蝠鲼智能水下航行器)今年长大了,从10kg长到了100kg,下潜深度、续航时间、搭载能力、推进速度等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游泳馆里出现了一条“魔鬼鱼”

  去年8月,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游泳馆里出现了一条“魔鬼鱼”。它“头部”扁而宽,“尾部”扁而尖,“翅膀”(翼状鳍)和身体融为一体。它在游泳池里扑动、滑翔、急停、转弯、穿越……好不自在。

\

  那时它还很灵动小巧,只有10kg。但是在过去的一年里,它“急速成长”,除了背部“长”成黄颜色,体重也达到了100kg。

  它“力大如牛”,拖个把成年人前行,一点都不气喘。调皮的时候,玩个倒游。随时能来个原地转弯,转的姿势还很流畅。

  “魔鬼鱼”即蝠鲼,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底层的软骨鱼类,因其恐怖的外形而被称为“魔鬼鱼”。西工大的这条“魔鬼鱼”其实是仿蝠鲼智能水下航行器。

\

  为什么要仿蝠鲼,而不是仿黑鱼、巴沙鱼、江团鱼、草鱼、鲸鱼、鲨鱼……呢?

  因为蝠鲼具有流线型的扁平躯体,这种形态不仅有利于游动推进,还有利于下潜滑行,且在航行器滑翔运动时,能有效借助流体的能量实现更高效率的滑行运动。人类已经观测到蝠鲼长达数千公里的迁徙现象,正是对其运动高效率的有利证明。因此,蝠鲼这一特性,充分满足长航时、高机动的大范围作业水下航行器的仿生需求。

  为什么要给小蝠鲼“增重”?

  因为10kg的小“蝠鲼”在运动时,依靠柔性翼扑动推进。这种推进方式,使之能够实现前游、倒游、原地转弯、快速俯仰等高机动动作,但是它搭载能力不高、航程有限,无法满足大范围作业任务需求。

  通俗点说就是,该航行器在搭载能力、续航时间、实际作业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

  要改善这一点,研究团队决定给它增重提高搭载能力,并融合另一种重浮力滑翔推进模式,使其兼具长续航与高机动能力。

\

  一年来,在研究团队的努力下,小“蝠鲼”经过多次“变化”,一共有了四个型号。突破了推进机理、仿生结构、智能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开展了大量水池、湖海实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魔鬼鱼”家族有四个成员

  I号成员灵活小巧,即是在去年名声大噪那款。

  II号成员是个大家伙,它是仿蝠鲼水下航行器的中间形态,主要实现大升阻比滑翔能力,适宜执行大范围粗维度作业任务。目前,已经开展了湖海实验,验证了其优良性能。

  III号成员是目前“魔鬼鱼”家族中最大的家伙,它是半翼展柔性,滑扑一体推进,具备高机动转弯、俯仰等能力;适宜大范围粗维度+细维度原位作业任务。

  IV号成员即是前面出现的100kg,能拖人前行、倒游、原地转弯的大号“魔鬼鱼”。它采用全柔性翼,融合了两种推进模式,运动姿态更接近蝠鲼生物,具备长续航与高机动能力。

  据西工大航海学院“仿生智能水下航行器”项目组的曹永辉老师和曹勇老师介绍,目前IV型样机已经开展大量水池实验,性能优良。综合考虑其下潜深度、续航时间、搭载能力、推进速度等性能,IV型样机遥遥领先于同类产品。

\

  拥有如此优越的性能,我们能用它来做什么呢?当然是探索海洋的奥秘啦。

  “魔鬼鱼”家族的研发团队是西工大航海学院潘光院长领导的“仿生智能水下航行器”项目组。项目组中现有教师15人,工程人员15人,研究生近50人,包含流体计算、仿生材料、结构设计、智能控制等多个专业方向。

  下一步,项目组还将为“魔鬼鱼”装上“耳朵”和“眼睛”,让它具备环境感知能力和地形地貌观测能力,以期用于海洋环境信息长期观测和海底科考目标定点持续观察。

  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西工大 魔鬼鱼 性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