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行走黄河·媒观青岛|这里码头“静悄悄” 世界纪录“刷不停”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0-09-22 11:50:42 编辑:报社方正 作者:张成龙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9月19日,从山东港口青岛港大港分公司离开后,“行走黄河·媒观青岛”采风团来到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看着这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采风团的成员感慨又欣慰,“毋庸置疑的大国重器!”在许振超大师工作室聆听了许振超的筑梦之旅后,感动又钦佩,“当之无愧的大国工匠!”

\

  乘车穿梭在鳞次栉比的各色集装箱中,采风团的成员纷纷感叹“特别震撼,没想到青岛港这里面真的大,感觉里面可以开条公交线了”……一路感叹中,采风团来到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现场,采风团成员们先来了一波拍照“打卡”潮!“平时真没机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只在电影中看到过!”郑州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记者郭强感慨道。

\

  碧海蓝天间,这里“静悄悄”,这里很繁忙——偌大的码头和堆场空无一人,生产作业却如行云流水一刻不停。记者在现场看到,16台蓝色自动化桥吊矗立码头,如同力大无穷、智慧灵动的变形金刚,从巨轮上有序地装卸着集装箱,76台高速轨道吊在堆场上往来穿梭,83台自动导引车流转自如,重达数十吨的集装箱被轻巧抓起、精准堆码……站在自动化码头的中控室,遥望前湾自动化码头,简直就是科幻片里的场景,流畅、轻柔、毫无刮擦和碰撞,却无需传统人工调度指挥,百余台机械设备在“大脑中枢”的指挥下分工有序,密切合作,工作起来不知疲累,就像“永动机”一样,不需要专门到换电站充电。

\

  一个世界级的码头,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这里,自动化桥吊、高速轨道吊、自动导引车,不论白天黑夜自动作业,靠的是工业互联网这一“血液循环”系统的支撑。依托于工业互联网,自动化码头中的信息传递过程剔除了“系统-人-系统”这一环节,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毛细血管”,实现了全自动化码头信息指令在系统间的“体内循环”。在智能远控安全实训室,工作人员向采风团介绍了自动配载项目,并现场演示远程抓取集装箱的过程,高效又省人力!“精准又高效,非常震撼!”郭强表示。

  这里,有一连串耀眼的“全球首创”:全球首创自动导引车(AGV)循环充电技术及系统、全球首创港口大型机械“一键锚定”自动防风技术及系统、全球首创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旋锁技术及系统、全球首创氢动力轨道吊(ASC)技术及系统、全球首创无人码头智能监管系统、全球首创码头物联网可视化运维平台……

\

  这一系列耀眼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技术的革新,离不开人才的创新。这一点,采风团在参观许振超大师工作室时深有感触。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这是许振超的“座右铭”。

  1974年,只有两年初中文化的许振超来到青岛港当上了一名码头工人。那时,港口装卸作业方式很落后,体力劳动繁重、工作环境艰苦。那时,许振超就开始思考,“难道码头工人就不能摆脱这种出大力、流大汗的命运吗?”慢慢地,青岛港进口了一些现代化机械设备。但由于工人们不了解使用和维护技术,设备经常出故障,有的用了不到一年就损坏了,还有的酿成了事故。“缺少知识误人误事,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此后,许振超身上不离“两件宝”——笔记本和英汉小词典,刻苦自学桥吊核心电路等知识。

\

  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因肯钻研、技术好,被选为第一批桥吊司机。经过苦练,他成功练就了“一钩准”等“绝活”,带出了“王啸飞燕”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绝活”品牌。2003年4月27日夜,许振超带领桥吊队的工友们,仅用6小时15分钟,就完成了“地中海法米娅”轮3400个标准箱的装卸,创出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此后5年,许振超带领桥吊队,又先后七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享誉全球。

  练绝活之余,许振超还在岗位上勇于创新。经多次试验,他在冷藏集装箱上加装了节电器,全年00644电费600万元;他领衔组织实施了轮胎吊“油改电”等技术改造,填补了国际空白,年节约资金2000万元以上,噪音和尾气污染接近于零……

\

  看着眼前的一切,听着许振超的故事,采风团成员们除了震撼就只有钦佩!“以前都是通过人力才能实现的工作,现在通过许振超这样一代代工匠的创新,解放了人力,而且安全方面得到了很大的保障!”郭强表示,采风行让他们经历了不同的人与事,体验了不同的场景,也看到了更大更广的空间,“不虚此行!”

  华商报特派青岛记者 张成龙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黄河 码头 世界纪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