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陕西文物探探探”第17期:实地探访王维辋川隐居及诗歌发生地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0-10-25 11:50:57 编辑:报社方正 作者:马虎振 张杰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在盛唐长安诗坛,除了李白、杜甫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双峰并峙”,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诗佛”的王维,也是一个标志性人物。

王维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他半官半隐的“富贵山林”生活是怎样的?在蓝田辋川他居住在哪里?他和裴迪的《辋川集》里写的20处“游止”会是什么地方?“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到底是怎么回事?

10月21日,“陕西文物探探探”奔赴蓝田辋川,实地探寻王维隐居地,寻找唐诗发生的地方。在蓝田王维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效东、西北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讲师陶成涛的带领下,近150万网友通过视频直播观看了这次实地探访。

 一、王维的一生:

 曾被安禄山强迫做伪官,一首诗改变肃宗对他的态度

陶成涛老师介绍,王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后迁至山西运城。生于武则天在位时期,准确出生年份学术界仍有争议。按照其弟弟王缙出生于700年来算,最晚不会晚于700年。去世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根据张清华先生《王维年谱》,王维22岁中进士,青年时代在长安受到很多达官贵人的赏识。开元九年(721年),王维担任太乐丞,然而供职仅数月,就因属下伶人舞黄狮子犯事而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从22岁到36岁,王维一直都在外地任职,还曾在嵩山隐居过。

在洛阳得张九龄提拔任右拾遗后,王维随皇帝回长安,还曾担任过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官职。后来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王维大约在40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王维隐居长安南郊的终南别业,后来他在蓝田辋川买到了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故居,这便是后来的王维辋川别业。据《旧唐书》载,在辋川,他经常“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58岁时,发生了安史之乱。他追随玄宗不及,为安禄山俘获带到洛阳,强迫他作了给事中伪官。安禄山在洛阳凝碧池设宴,乐工雷海清怒投乐器被缚并被肢解示众。当时王维被拘菩提寺,好友裴迪来探望时谈及此事,王维听了悲痛万分,作五绝、七绝各一首,其中七绝诗写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肃宗收复洛阳、长安后处理伪官,王维一度被贬。但后来这首诗受到肃宗皇帝赏识,加之王维的弟弟王缙请削己官为兄长赎罪,肃宗基本没处罚他,最后又升至尚书右丞,所以人们习惯叫他“王右丞”,这个职务相当于副宰相的副手。临终前王维给肃宗上表,把自己的辋川别业舍为寺院,而他最终也归葬辋川。

王维在家里是老大,有四个弟弟、一个妹妹。王缙应是老二,曾两度出任宰相,两人年龄差距不大,关系很好,王缙也在辋川隐居过。王维32岁时妻子去世后再未娶,也没有儿子,一个人终老。

陶成涛介绍,在唐代隐居风尚流行,很多达官贵人在城南有别墅。那么王维隐居时生活条件如何?陶成涛认为,应该不会太简陋,王维毕竟是做官的。王维的官阶有十年时间都是七品、六品。唐代官阶在七品、六品之间时,每年的俸钱(钱币)和俸料(实物)以及各类补贴加起来,折合今天人民币和物价水平,大约在年薪30万以上。所以还是可以雇得起仆人,过得比较潇洒的。

 二、王维与辋川:

 辋川成就了王维,王维也成就了辋川

76岁的张效东老先生介绍,辋川在蓝田县城的东南方向,距县城6公里。这是秦岭北麓一个从东南到西北走向的峪道,全长11公里,宽200-500米,据说是秦岭七十二峪中最宽最平的一个。唐代时辋峪四面青山如围,中间是一面十里大湖,加上峪口也比较封闭,是离长安最近的一处世外桃源。

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王维在辋川隐居了14年。可以说,辋川成就了王维,王维山水诗、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基本上都是在辋川完成的。而王维也成就了辋川,王维身后虽然已一千多年,辋川至今仍是人们心目中的一块文学圣地。

张效东说:“这几年蓝田开展全域旅游,我们成立了王维文化研究会。经过五六年的工作,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找到了已消失在历史烟云里的王维两个故居遗址及王维墓遗址,还有二十景的遗址。我们寻找遗址的主要方针,就是以王维和裴迪的诗歌为主要依据。另外大量走访当地群众,对王维诗文里的文学地理进行拉网式排查。我们订了两条标准:第一,必须是唯一的,只能在这一个地方,其他地方再不可能有;第二,要经得住专家学者的质疑,经得住历史的检验。按照这两个标准,二十景原址已落实了十五个。”

 三、王维诗歌发生地探寻:

 辋川二十景,分布在北、中、南三个区域

王维在《辋川集》序中说:“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王维和好友裴迪的山水诗集《辋川集》里共写了二十处“游止”,每处王维和裴迪都各写有一首五言诗。

张效东介绍,这二十处“游止”被后世叫做“辋川二十景”,它们分布在辋河两岸,相对有三个比较集中的地区:北区、中区和南区。北区是裴迪的故居;中区是王维到辋川的第一个住处——孟城坳故居;南区是王维的后期居所——飞云山故居。以这三个故居为中心成三个相对集中的分布区域,每个区有六七个景点。

10月21日的探访中,主要走访了白石滩、金屑泉、欹湖、鹿柴、孟城坳、鹿苑寺六处共十几个景点。

 1、为定位白石滩 把10公里辋河“篦”了一遍

王维《白石滩》诗曰:“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诗意是:清澈见底的辋水边,长满了差不多可以用手满把来抓的绿色的蒲草,住在河东西两岸的姑娘们,趁着月光在白石粼粼的河滩浣纱洗衣。

张效东介绍,这四句诗提供了丰富的地理、水文信息。白石滩的所在,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河流平缓,这样水边才有可能生长蒲草;第二,河滩面积较大;第三,河谷宽阔,两岸都有村落民居。

辋谷海拔落差不大,辋河多处可见水潭和白石累累的浅滩。到底哪处是王维和裴迪诗中的白石滩呢?张效东说,根据这三个条件,他们把10公里辋河整个“篦”了一遍。详细考察后,确定白石滩不可能存在于辋河的上游和中游,只有下游的闫家村一处完全附合以上三个条件。而闫家村村南不远处,正是欹湖的西北端缘。从这里到辋峪口前数百米河段,水流平缓,滩涂宽阔,加之村西有一条东西向沙沟的山洪冲刷,在河西边、村北边的扇形冲积区,形成了100多亩地大小的一片河滩,白石像羊群一样,被当地人称为“牧羊滩”。因此,这里被确定为白石滩原址。不过,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从附近山上“拉土造田”将河滩大部分覆盖改造成了耕地。原先的百亩河滩,仅剩辋河河道周围10余亩大小。

实地探访第一站位置在辋川镇闫家村村委会广场附近。张效东介绍,闫家村东边是华子冈,传说有个叫华子期的神仙在此隐居因而得名;西边的山岭上有一个小山坡被称为“望亲坡”,传说王维离开辋川或从长安回到辋川时,会在山头眺望他母亲居住的方向,不过望亲坡不在二十景之内。广场旁边桥下很宽的河道,便是白石滩。至于茱萸沜,则在闫家村附近的辋河边、唐代欹湖西岸。

 2、以裴迪住处为坐标 终于找到金屑泉

王维《金屑泉》诗曰:“日饮金屑泉,少当千馀岁。翠凤翊文螭,羽节朝玉帝。”诗意是:每天饮金屑泉的水,可以返老还童,青春永驻。成仙后乘龙凤所驾的车子,用仪仗作前导去朝见玉帝。

张效东介绍,金屑泉,顾名思义,应当是在太阳下呈现出碎金般光斑的山泉。但辋川山泉星罗棋布,沟沟岔岔都有。该到哪里去找“金屑泉”呢?裴迪的《金屑泉》间接提供了寻觅线索:“萦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迎晨含素华,独往事朝汲。”根据这首诗的意思,可以判断这是一眼大泉。因为只有出水量大,才会有较大的泉面,才会有“萦渟澹不流”的感觉,才能有足够面积反射阳光形成光斑灿灿的情景。更重要的是,诗里还告诉人们这口泉离裴迪居所很近,因为裴迪能在大清早方便地独自一人前去取水。所以,知道了裴迪的居所所在,金屑泉就有了明确的寻找范围。

裴迪所住地方被王维称为裴迪小台,裴迪小台到底在哪里?裴迪的诗《北垞》回答了这个问题:“南山北垞下,结宇临欹湖。每欲采樵去,扁舟出菰蒲。”诗的意思是,我在南山侧的北垞下面,建了一座房屋邻近欹湖。诗里说的南山现在还在原地,北垞是个土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蓝田县办水泥厂原址,紧挨着欹湖遗址。为什么说它挨着欹湖呢?因为王维的《北垞》诗中说“北垞湖水北”,所以裴迪小台的坐标就确定下来了。

张效东带领大家来到一道干沟旁的小径上,干沟一边是村民的房屋,另一边和前方都是大面积低洼之地,长满了树和草。张效东先生称低洼之地正是当年欹湖的覆盖范围。由此可知,裴迪小台原址就在此处。

张效东说,尽管知道了裴迪小台的位置,但经排查此处及其周围四五百米直径范围内并未发现水泉。后来经走访老人,才知道这里原先是有一眼很大的泉,水泥厂旁边的那道干涸的小水沟就是曾经流泉水的沟渠,刚好向下流过裴迪居所的南侧。40多年前水泥厂进驻后,这口泉就消失无踪了。于是他们带上工具沿这道干沟在北距裴迪小台约180米的一段看似可能有泉的地方刨挖寻找,但第一天却无功而返。第二天巧逢一村民在附近干活,经热心指点,在干水沟离裴迪小台约150米处的地方,找到了一个被废弃的地下设施。刨去浮土揭开盖板,一个宽2米、长4米、深3米的蓄水池被挖出来了,一汪池水,清可鉴人。原来当初水泥厂建厂时,将此泉改造成与抽水塔配套的全封闭蓄水池,供全厂百十号员工生活用。就这样,金屑泉终于被找到了。

 3、王维去世后一二十年 欹湖可能因地震而消失

在从金屑泉赶往鹿柴的途中经过一座桥,从这里四面望去都是山。张效东先生说,辋川的“辋”字意思就是车圈、车轮。四边青山就像车轮一样围成一圈,辋川的“辋”字就是这么来的。桥下很大的区域地势都很低,栽植着大面积的松树。张效东先生介绍,这正是欹湖覆盖的范围,也是欹湖最宽的地方。

王维《南垞》诗曰:“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张效东先生说,诗里说从欹湖的南端遥看湖的北端,辽阔浩淼,湖岸的村落人家,模糊看不清楚,这说明了欹湖水面的弘阔。实际上,欹湖正是坐落在从闫家村到杜家村(属官上行政村)之间辋谷最宽的一段川谷里,全长约4.5公里,宽200~500米。由于辋水两岸的山势呈东仰西俯状,湖底由右岸向左岸倾斜,故称“欹湖”。从王、裴二人诗文可知,当年这里碧波荡漾,渔舟往来,风景旖旎如画。

在王维之前,欹湖就曾吸引过唐初著名诗人宋之问在湖畔建造了别墅——蓝田山庄。从王维、裴迪的诗文可知,欹湖也正是他们浮舟往来的重要游止。但欹湖在后来辋川的众多诗人笔下却再没出现过。其中,李端在《雨后游辋川》诗里对辋川作了全景式描写,写到了村墅、泉井和长着花草的田野,却没有关于欹湖的描写。这说明,很可能欹湖在这之前已不存在了。所以,欹湖很可能是在王维761年去世之后,最迟至李端784年去世之前这20年左右的某一时间突然消失的。而引起这样突然变化的,最大可能是地震灾害。

张效东说,检阅历代县志可知,大历六年(771)四月和乾符六年(879)二月,蓝田“地大震,有声如雷,蓝田山裂水出。”推测有可能就是前一次或连着两次地震,导致了形成湖泊地形的彻底改变,从而使欹湖在很短时间内彻底消失。

 4、哑呼岩沟正是鹿柴 传说为王维养鹿之地

王维《鹿柴》诗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但鹿柴在哪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效东先生带领大家走进了辋河西岸河口村西的一条山沟,沟口大石头上写有“哑呼吴家村”几个字。进入沟内,两侧山势很陡,有很多大石头。

张效东介绍,鹿柴的“柴”,古汉语通“寨”、“砦”,即栅栏,篱障。鹿柴是别业中一处设有栅栏的养鹿的地方。这道从古至今无人居住的沟道,就是鹿柴遗址所在。沟里陡峭狭窄,沟口收缩成很窄的隘口,若上下口都设置围栏,的确是养鹿的好地方。当地村民传说,王维当年在此养鹿,雇村上一个哑巴看护。一日,一只老虎出现在鹿群附近,哑巴大惊,爆呼一声,山谷震动,老虎被吓跑了。此后这个哑巴竟会说话了,于是哑巴所在的这个村子也就被叫作“哑呼村”。

那么王维的诗意又该如何理解?张效东说,仔细琢磨这首诗的时空特点,会发现与哑呼岩沟的实况一一相扣。哑呼岩沟沟道狭窄,路基和两边全是石径、石山,且陡壁峭立,虽有溪水却无建屋和耕种条件,故而 “空山不见人”;而这个沟道顶端之上的哑呼岩高坪,地貌地质却与下边沟道俨然不同,不仅天宽地阔了,且全变成土山土地了。那里有居民,有在田里劳作的人,所以王维虽看不到沟脑的人,却“但闻人语响”。而哑呼岩沟近似东西走向,午前太阳可从沟口照射进来,午时以后阳光却被沟南边一排海拔七八百米的山头遮挡。直到傍晚,夕阳复又从沟的西端口照射进来,于是就出现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景象。

 5、第一个故居就在官上村 宫槐陌已成水泥路

王维《孟城坳》诗曰:“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实地探访的孟城坳这一站,位于辋川镇官上村。村内有一个小广场,广场南边临着公路,北边是村道。村子北面是峣山,峣山梁上就是著名的蓝关古道。

张效东介绍,孟城坳原址就位于官上村。官上村是辋峪人烟最为集中之处,撤乡并镇前辋川镇政府就驻扎于此,古时这里曾是一座兵城。王维称其为“孟城坳”,坳是山间平地的意思,事实上这里也是辋谷最宽平处,这个村也是整个峪道最大的村子。“孟城”则是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的别墅蓝田山庄的所在。从裴迪《孟城坳》中“结庐古城下,时登古城上”的句子可知,王维入住时古城尚在,但已破败,只有“古木余衰柳”了。这里也是王维在辋川的第一处故居。

和孟城坳相关的是“宫槐陌”。裴迪《宫槐陌》写到:“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张效东说,从宫槐陌字面意思来看,是一条路旁植有宫槐的小路。宫槐,即守宫槐,但古籍文献中说的守宫槐现在似乎没人见过,或是已绝迹了。所以一般认为,宮槐就是普通槐树。裴迪的诗中有“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由此可判定宫槐陌是一条路旁植有槐树的通向欹湖的小路。但这条槐荫小道遗址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张效东说,他们首先确定了王维门前的宫槐陌只能在孟城坳范围内寻找这一大方向。通过走访知情者和召开座谈会,宫槐陌的谜底终于浮出水面。官上村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说,现在横贯村中间的街道长约1千米、宽约4米,成东西走向,基本是通直的。过去路旁有13棵特别粗大的古槐,最大的一棵有三四人合抱大,这么大的树应为唐槐无疑。路的西端,正是村子通往辋河滩的下田路。由于这些古树伸向村民房屋上的粗大枯枝威胁到住户安全,上世纪50年代末才陆续被全部砍伐,至今还能指出每一棵树根基的所在。

张效东说,经老人们指引,他们一一察看了这些古槐遗址。令人惊喜的是,这十几大树全部沿街道一字儿排开,令人眼前立即浮现出了一幅“仄径荫宫槐”的图景。一千多年前的这条小路,穿过历史的迷雾,又和人们相逢在王维故居门前。只是当时的槐荫小道,现在已成水泥街道了,这条道路正是小广场北边的村道。而王维诗中经常出现的渡头,应当就在宫槐陌的西端,并与临湖亭相邻。村南辋河南岸大山的东西两条沟道,则分别是木兰柴和栾家濑。

 6、鹿苑寺在唐代叫清源寺 正是王维和母亲故居

王维《文杏馆》诗曰:“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探访的最后一站是王维飞云山故居遗址的一株银杏树下。粗大的树干上有“西安市古树名木”的牌子,树下立有“鹿苑寺”的石碑,而银杏树前面隔一条路就是很深的山谷。

张效东说,这里正是王维后期在辋川的隐居之处——飞云山故居。这里很偏僻,是辋峪的最南端,距离最近的村居也将近1公里,说明王维在寻求避世远尘隐居生活的本真。鹿苑寺在北宋以前称“清源寺”,其前身正是王维在辋川后期的居所。王维在去世前上表唐肃宗,将其和母亲共同的居所捐为佛寺。这里门前原来是辋河,不过现在辋河已改道。王维要从这里去裴迪住处,需要走3公里多的山路到南垞乘船,然后再到北垞裴迪住处。回来也要在南垞下船,然后走山路返回。除了居所,王维、裴迪二人诗中所写“文杏馆”遗址应该也在附近。文杏馆附近还有几处景点:东边是椒园,西边是漆园,北边是斤竹岭,从斤竹岭翻过山梁是辛夷坞,辛夷坞公路下面就是竹里馆。

张效东老先生介绍,上世纪60年代鹿苑寺在三线建设中被毁。他们这几年把《唐书》记载的葬在寺西的王维墓址也找到了,现在被压在一处厂房建筑物下面。如今只有传说的王维手植银杏树至今依然枝叶繁茂。寻找王维故居和辋川二十景遗址所做的这些工作,都为以后打造王维纪念馆奠定了基础。

在实地探访过程中,陶成涛老师还多次以古韵吟诵了《辋川集》中的诗歌,让网友们感受了古人吟诗的感觉。有十余位王维诗歌爱好者全程参与探访。蓝田县两位中学老师马晓毅、陈乐媛,在探访过程做了现场朗诵和诗歌赏析。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文 张杰/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陕西 文物 王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