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文化扶贫在行动:陕西篇】家家有巧娘户户是车间 临渭草编以非遗传承带动技能扶贫

来源:华商网 时间:2020-10-27 10:46:57 编辑:唐港 作者:何媛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通过非遗扶贫能够激发乡土文化创造力,是文化扶贫的重要着力点。”正如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修建桥所言,扶贫好方法是利用自我熟悉的文化和技艺来改变生活。如今,在渭南市临渭区,当地群众借助熟悉的土地孕育而来、并融入当地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走得越来越快。

  10月26日,在渭南临渭区桥南镇的巧娘草编合作社里,采访团见识到了一个由传统手工艺改变贫困生活的扶贫故事。

image.png

  主人公叫陈春苗,是临渭草编省级非遗传承人,也是当地草编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草编”是渭北地区非常有特色的手工艺品,也是长期生存活在这里的农村妇女一辈子都离不开的手艺活。临渭草编起源于南唐,兴盛于北宋。是利用玉米皮、麦秆等原料,通过结、辫、捻、搓、掐、拧、举、盘等各种编织技艺,编制出各种装饰品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工艺品。

image.png

  为了传承和发展草编技艺,陈春苗早年曾多次走访市场和参加各种手工艺品展会,发现装饰性草编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陈春苗也因此有了自己的收入。

  发现市场后,为让村子里的留守妇女有活干、有钱赚,陈春苗克服重重困难组织全村包括贫困户在内的60多名妇女成立了临渭区巧娘草编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开发草编工艺品。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成为集传承、设计、生产、培训、加工及销售定做为一体的民营加工企业,产品远销各国,年销售额可达300余万。

  陈春苗介绍,草编不受人员、条件限制,操作简单,男女老少皆可,这极大地利用了农村闲散的留守妇女和老人的生活特点。“我不能看着村里的姐妹一天吃完饭没事干,坐在那闲谝浪费时间。草编技术简单,大家都能干,还能挣点钱,多好的事情。”

  今年59岁的孙娥花如今也是合作社的一份子,闲暇时,她便抽空在这里用玉米皮和野草编几个隔热垫,一个隔热垫手工费5块,一般一天能编7、8个。没时间的时候,就拿着原材料在家里编,编好了再送回合作社来,这样既不耽误家里事,还能赚到一份收入。“看电视啊,晒太阳的时候都能编,没事就可以编,对家里帮助还是很大,在原来的收入基础上一个月还能赚一千多块钱,现在生活好多了。”

  除了草编,通过收购玉米皮、野草等草编的原材料,合作社也为村民额外创收。“一斤玉米7毛钱,一斤玉米皮一块钱,人都愿意卖。有人就割那个草编用的野草,有时候一天都能赚一百多块。”陈春苗说道。

image.png

  为了带动村里的留守妇女增收,合作社还定期上门进户义务为贫困户、残疾人和草编爱好者做技能培训。让贫困户不再“等、靠、要”,而是以技为生。“我们现在是村村是工厂、户户是车间、家家是巧娘。”通过技能培训吸收,合作社已解决贫困户就业300多户,2000余人。陈春苗已经将扶贫培训做到全国各地,近到韩城、华县,远至云南、四川,组织扶贫培训50余场次、参训人员累计已达6000多人。

  以非遗传承带动技能扶贫,自2017年以来,合作社新增贫困创业人员80余人,辐射带动周边群众500多户,其中贫困户300多户,带动相关产业扶贫400余人。

image.png

  利用临渭草编技艺,巧娘草编合作社走出了自己的致富路。“虽然一直有改进和完善,但都离不开祖辈留下来的传统技艺。”陈春苗说。如今,借着产品远销,通过扶贫培训,陈春苗还将草编文化也从小山村带进了城市和社区。“我们现在也在城市里面做宣传培训,把城里给孩子们看孙子的老人的时间也加入进来,他们闲的时候也可以做。”

image.png

  修建桥认为,传统技艺存在的地方,一般是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地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技艺只可勉强维持生存,但搭上共同致富的东风,便可尝试“跨界”发展。“比如在用品制作中介入新鲜的设计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相结合,将自己熟悉的自然资源(比如玉米皮)变成一种文化产品,让产品融入到现代生活,是扶贫工作中大有作为的地方。这样形成的产业扶贫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彻底的扶贫方式——不仅仅是经济上翻身,更能带来民族的文化自信,这才是一种更深刻的扶贫。”


来源:华商网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扶贫 陕西 车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