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陕西文物探探探”第18期:大唐诗人在大明宫如何上班?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0-11-01 04:48:24 编辑:报社方正 作者:马虎振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news_fz_20201101045802_cbc0f7253c2c85b0c94d19dd03b6414b4a1491e9.jpg

千年之后依然被人记诵的大唐诗人们,分别在大明宫的哪个区域工作过?他们各自承担着怎样的职责,履职时是怎样的感受和心情?在大明宫,他们留下了哪些故事和诗词名篇?

  10月28日下午,“陕西文物探探探”走进大明宫,邀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言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明宫官署遗址考古领队李春林,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讲解员陈聪,作为穿越时空的“导游”,实地探访了一千多年前大唐诗人们的“上班地”。

  267万人次网友通过直播镜头一同感受了大明宫的辉煌,了解了诗人们在大明宫内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和人生悲欢。

  1、待漏

  待漏午门外,候对三殿里

  实地探访第一站在丹凤门外。

  陈聪介绍,大明宫是唐都长安三大宫城之一,唐代22位皇帝中有17位都在这里居住和听政,作为政治中心历时200多年。四面宫墙共有12个宫门,南面宫墙有五个,其中丹凤门是正南门,巍峨高大的丹凤楼是唐朝的国家象征,有五条门道,仅供皇帝出入使用。丹凤门西为建福门,次西为兴安门,丹风门东为望仙门,次东为延政门。

  李春林介绍,丹凤门只有举办国家大典时才会打开,平时是不开的。文武百官进出大明宫实际主要走丹凤门西边的建福门(注:按规定是文官走望仙门、武官走建福门)。无论是在含元殿举行外朝庆典,还是在宣政殿举行朔望“大朝”,或者在紫宸殿举行单日“常朝”,官员都必须在黎明时宫门开启前,赶至大明宫前建福门外等待入宫,这称为“待漏”。只有宰相才可在光宅坊内的太仆寺车坊内“以避风雨”。直到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六月,才在建福门外为上朝官员修建了“百官待漏院”,作为官员上朝前的短暂休憩之所。建福门在丹凤门以西约400米,遗址保存较为完整,2009年考古发掘确认为三门道形制,建筑形式与丹风门相同,也是夯土基台与木梁架混合结构。门外东西两边的百官待漏院遗址也已勘探清楚,但尚未发掘,2010年实施了建福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吴言生说,遥想文武百官上早朝在宫门外等候开门的情景,有一首诗特别有画面感,这便是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的是从观音台上俯瞰长安城的情景:“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不仅描画了长安城的棋盘式布局,还写了远眺之下百官上早朝时所持的灯火宛如夜空中一道星宿直达大明宫。诗中的“五门”,指的就是丹凤门。白居易还有一首诗写雪天早朝,其中写到“十里向北行,寒风吹破耳。待漏午门外,候对三殿里。须鬓冻生冰,衣裳冷如水……”从中可以感受百官上朝路上的辛苦。

news_fz_20201101045802_e557f07e86d52de48f9f24f28df9333c0473d281.jpg

2、上朝

  大唐赛诗会,杜甫垫了底

  实地探访第二站来到遗址公园内的大明宫微缩景观旁。这里的微缩景观以1:15的比例展示了大明宫的整体布局。

  陈聪介绍,整个大明宫的格局呈现出两个突出特点:前朝后寝、中轴对称。以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主的区域,是大明宫的前朝区域。后寝区域以北边的太液池为中心,周围依据地势分布的建筑一直延伸到玄武门。

  含元殿是一座结构独特的建筑群体。巍巍殿堂耸立于三重高台之上,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似鸾凤展翅,腾空欲飞。殿、阁之间有飞廊相接,两阁之下又有依次南北排列的东西朝堂、肺石和登闻鼓、钟鼓楼、左右金吾杖院。

  翔鸾和栖凤二阁与含元殿之间有东西飞廊相接。在飞廊与殿堂台基相接处建有“通乾”和“观象”二门,是文武百官进入宣政殿前序班之处。通过此门后,即可抵达宣政殿前。

  丹凤门以北和含元殿之间是平坦广阔的殿前广场,辟有供皇帝出入宫城的御道,两侧还有供大臣攀登殿堂的龙尾道。所有这些建筑,构成了大明宫规模宏伟的外朝区域。

  每年元正(即夏历正月初一)和冬至,皇帝都要在含元殿举行庆典,这也是最受君臣重视、规模最为盛大、仪式最为隆重的节日。唐朝兴盛时期,每年参加元正和冬至庆典活动的人数最多时可达万人。

  吴言生介绍,安史之乱后的至德二载(757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于十月驾还长安入居大明宫,十二月迎太上皇玄宗还京。至德三载(758年)二月,改元为“乾元”。这时的李唐政权方才转危为安,朝廷一切制度礼仪,正在恢复,中兴局面已经形成。这年春天一次早朝下来,中书舍人贾至回到中书省后写了一首诗,题为《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从时间来看,这很可能是肃宗在灵武继位后入居大明宫的第一个望日朝参,所以这次朝会有着特殊意义。对于贾至个人来说,唐玄宗幸蜀时,贾至曾作为中书舍人亲随。肃宗在灵武继位时,玄宗就是让贾至拟写了传位册书。玄宗回京后,贾至仍是中书舍人。但肃宗未必喜欢把玄宗的旧臣留在身边。因此这时有必要做个政治表态,以取得肃宗信任。

  所以贾至不仅写了,还专门呈给僚友们看。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僚友们纷纷写诗唱和,成了一场唐代知名诗人的赛诗会。这些诗中对早朝有许多描写,从中可以想象大明宫早朝时的情景。

  对于时为右补阙、官阶为从七品上的岑参来说,贾至是其顶头上司。所以他的和诗《奉和中书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中规中矩,既表现了对长官贾至的恭敬和颂扬,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旂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时为左拾遗、官阶为从八品上的杜甫,也写了和诗《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贾至的原唱写了早朝前、早朝中和早朝后,而杜甫的和诗只写了早朝前后,未写早朝中。这并非杜甫的疏忽,因为在任左拾遗之前杜甫就没上过早朝,跟随肃宗回到长安后,朔望朝参总共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次,而且其从八品的官阶几乎排在官员队伍末尾,因此对“早朝中”没什么具体印象和感受,所以只有避重就轻写早朝时的景色。第三联、第四联则都是对贾至的赞美和恭维之词。

  王维也做了和诗,题为《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吴言生说,王维的这首诗可谓对这次早朝的全场景、全过程的描写,体现了他一贯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戴着红巾的卫士在宫门报晓,尚衣官员向天子进上绣着翠云的皮袍。层层叠叠的宫殿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异邦万国的使臣一齐向着皇帝跪见朝拜。日色刚刚照临到殿堂,仪仗已排列成扇形屏障。御炉中香烟袅袅,缭绕着天子的龙袍浮动飘忽。早朝过后中书省的官员退到凤凰池上,用五色彩纸起草皇上的诏书。

  王维本来的官职是给事中,属门下省。在安史之乱中虽被迫接受伪官,政治上受到挫折,但此时已获得赦免,降为太子中允。尽管没有实权,也是正五品官,官阶和贾至平级,所以他的和诗不必奉承,只是直意表达。这首诗不仅紧紧扣住贾至原唱,而且细节描写到位、气象宏阔、立意高远,尤其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两句,几乎成为大唐宫廷气象最生动的概括。所以这首诗是岑参、杜甫,包括贾至的原唱在内,都无法比拟的,而杜甫的诗成了垫底。

  对于杜甫写诗的这次“失手”,吴言生教授认为,多亏杜甫“失手”了,否则若因唱和应制诗写得好继续在宫廷待下去,历史上可能会多了一个庸俗的小官僚,却少了一个伟大的“诗圣”。

news_fz_20201101045803_2f3c7ed7e2bf227ba2d5c8c2abccbf67df0bf6fa.jpg

3、夜值

  有人夜难寐 有人嫌寂寞

  实地探访第三站来到了官署遗址。

  陈聪介绍,唐初沿袭隋制,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中央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之下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内省位于宣政殿之西,又名西省、西掖、右掖;门下内省位于宣政殿之东,又名东省、东掖、左掖。

  按照隋唐官制,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和监督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以保证政令的准确无误和迅速执行。为使皇帝旨意能迅速成为国家政令并得以顺利实施,唐朝特意规定,无论是政事堂或中书门下以及中书、门下内省,都要指派官员昼夜值班,准备随时接受皇帝召见,草拟和审议政令,迅速下达尚书省执行。

  吴言生介绍,王维、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先后在中书、门下内省任职,有过夜晚值班的经历。

  杜甫在门下省任左拾遗时写过《春宿左省》,诗中写道: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这首作于乾元元年(758年),描写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诗意是:傍晚时分,“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因为明日早朝计划要上密封的重要奏章而心绪不宁,反反复复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表现了诗人忠于职守,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

  白居易在中书省值班时写过《紫薇花》: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白居易当时担任的是中书郎,诗的意思是:我在丝纶阁值班,静静地撰写文章。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到钟鼓楼上刻漏的滴水声,时间过得太慢了。在这黄昏的寂寞中,我一个人孤独地坐着,谁来和我作伴呢?惟独紫薇花和我这个紫微郎寂然相对。

  杜甫和白居易两人对比,一个值夜班时刻操心工作,精神高度紧张;一个却只是觉得值班太孤独,时间过得太慢了,两人的性格对比十分鲜明。

  李春林介绍,文献记载表明,以含元殿——宣政殿南北为轴的朝政区东西两侧,对称设置有许多中央官署机构,其中西部分布有殿中内省、集贤院、御史台、中书省等部门,东边有门下省、弘文馆、史馆等。从2011年到2016年,考古人员对西侧官署遗址核心区进行了重点发掘。“发掘区东南距含元殿大约150米左右,发掘面积3200多平方米,包括一条南北向的渠道及东侧比邻的南北向夯墙。夯墙以东约30米清理出了南北相连的两个院落。其中北院呈长方形,南北约40米,东西近65米。该院北边发现了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建筑夯土基地,东西长62米,南北宽16米,推测可能是中书省政事堂。在它南边还发现一个中厅,两侧带有翼廊,堂与中厅之间为庭院,庭东西各有座厢房。四座单体建筑基址合围,复原显现的北院是一座地面铺砖、顶有覆瓦、端严整齐的四合院。”

  “从政事堂基址建筑空间来算的话,这里平时办公的人不少。外侧的厢房估计也有各自的功能,其中东厢房还发现有草木灰的砌砖小坑,估计是当时用来取暖的。推测这个地方冬季有值班的,即诗中夜直的房间。”

  “在官署遗址发掘出土了近500件文物,以建筑构件为主,还有当时官署用的碗、盏、白瓷碗、黑釉瓷注壶等生活用品。唐代给上朝官员提供‘廊下食’,对办公的官员会提供类似现在的工作餐,上夜班可能也会有夜宵。所以,这些生活用品中,很可能就有诗人们用过的。此外还发现了砚台和围棋棋子等,这说明官员可能会在工作之余下下围棋。”

  4、荣宠

  李白让高力士脱靴 孟浩然遭玄宗斥责

  探访第四站原计划是翰林院遗址。为更直观地了解布局,讲解员陈聪在微缩景观旁做了介绍。

  大明宫内翰林院共有两处:一处位于右银台门之北和麟德殿之西,称北翰林院;一处位于麟德殿之东和金銮殿之西,称东翰林院。而翰林学士院只有一处,位于北翰林院之南。

  李春林介绍,1984年在右银台门以北60余米的宫城外侧,发掘出一处大型院落遗址,考古报告推定为翰林院遗址,但学界目前尚有不同认识。

  翰林院和翰林学士院二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翰林院主要吸收在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以及僧道、工艺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有杰出才能的官僚、士大夫,同时也兼收一些擅长文诰、善写诏书的土人,冠以“翰林待诏”和“翰林院供奉”等名号,随时接受皇帝召对,和皇帝一起在宫中从事文化娱乐活动。

  而翰林学士院主要吸收朝官中熟悉朝廷典故而又擅长词学者入院,专掌撰写文诰、诏书,辅助皇帝处理朝政机密等大事。“可以说做了翰林学士,做宰相的几率也就有了。”

  吴言生介绍,根据文献记载,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唐末,曾在翰林院任供奉、待诏和在学士院任学士及承旨学士者大约有数百人,李白、张说、张九龄、白居易、元稹等均在列。

  唐玄宗天宝初年,玄宗遣使征召,李白入住翰林院,任供奉之职。其时,李白已誉满海内,有一次玄宗于便殿召见之时,李白抬头挺胸,气宇轩昂。玄宗不觉忘记自己的万乘之尊,便让李白“纳履”登床。李白坐在椅上,将一足伸向宦官高力士说:“去靴。”高力士遂为脱之。受此奇耻大辱后,高力士与杨贵妃相互勾结,对李白诬蔑陷害,唐玄宗在一气之下竟将李白贬出京师。李白从此结束了在翰林院中的供奉生活,“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在诗人中,有春风得意的,也有仕途失意的。吴言生介绍,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被王维邀至内署,唐玄宗突然来了,孟浩然很慌。唐玄宗说,你是个诗名很大的人,给我念念你的诗吧。孟浩然就念了他的诗《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当念到“不才明主弃”一句,玄宗说:你没有求官,没在这方面努力,怎么反而诬陷于我?你既然这么想回去,那你回去吧!一句话把孟浩然的仕途画了句号。

news_fz_20201101045803_78007c7d730985dbf685fbeca4fed1f3740d3fad.jpg


5、怀念

  杜甫遥念大明宫 白居易写《长恨歌》

  实地探访的最后一站是太液池。

  陈聪介绍,太液池又名蓬莱池,唐时在水池中央有人工堆积的岛屿,名叫蓬莱山,山上建有亭楼,名叫太液亭。太液池风光秀丽,从唐玄宗开始,皇帝和嫔妃常游乐于此,留下了不少传说。开元十六年(728年)正月,唐玄宗由大明宫移居兴庆宫,但时常还要来太液池游览、休憩。

  李春林介绍,太液池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最为庞大的一处宫内皇家园林。考古发掘发现,太液池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有水渠相接。西池面积较大,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余米,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池底淤泥层中还发现了若干大小不一的螺壳,清理出了夹杂在淤泥中的大量荷叶遗痕,其中许多荷叶带有茎干和莲蓬。这些遗迹的发现,印证了当时太液池荷叶连天的美丽景色。

  吴言生教授在太液池边通篇朗诵、赏析了白居易的《长恨歌》。他说,唐玄宗晚年荒废朝政导致安史之乱,“渔阳颦鼓动地来”之后,“解语花”杨玉环“宛转蛾眉马前死”,同时也导致了自己的人生悲剧。如今站在太液池边,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感慨。

  不仅唐代皇帝对大明宫有着深厚情结,很多诗人也有“大明宫情节”。杜甫晚年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秋兴八首》组诗是其七律的代表作,其中第五首就是写大明宫早朝的:“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诗里描绘了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

  “大明宫的历史有很多细节是诗歌写就的,在大明宫到处都可以感受到唐诗的气韵。我觉得唐诗和大明宫是整个中华文化、更是陕西文化的一张金灿灿的名片,它能够强烈激发起我们的自豪、自信、自尊。能够站在这样的土地上,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陕西人,都应感到无比自豪。希望大明宫这块坚实的土地,能够涵育、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希望唐诗的精神能够滋润和激荡我们厚重而奋发的灵魂。致敬大明宫,致敬唐诗!”吴言生教授感慨地说。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文 张杰/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陕西 大明宫 诗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