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秦岭脚下感受丰收喜悦 割稻打谷更知“粒粒皆辛苦”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0-11-01 19:30:51 编辑:报社方正 作者:佘欣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11月1日的秦岭脚下,阳光明媚,是最近一段时间难的的一个好天气。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蛤蟆滩200余亩稻田金灿灿铺满田野,由华商传媒集团旗下华商报、华商网、二三里资讯联合林间山庄共同主办的“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为主题的农耕体现活动正在进行,十里蛤蟆滩时隔三十余年再次弥漫着稻香,有丰收的喜悦,而大人和孩子们挥镰割稻、脚踏打谷挥洒汗水,也让在场所有人更加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割水稻、地头长桌宴 200余人感受丰收喜悦体验农耕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为了让大家形成节约粮食的习惯,8月13日起,华商报策划了一系列以“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为主题的宣传报道,同时向全社会征集中小学生个人或者以家庭为单位参加一日农耕体验活动,希望通过实际体验

  干农活的过程,感受农活艰辛,让孩子们领悟粒粒皆辛苦,节约粮食,要从小做起、要从我做起。


  在征集过程中,由于今年降水较多以及农作物成熟期等问题的影响,所以活动在深秋时节进行。而此次的割水稻农耕体验活动也得到了西安市长安区农业农业局、长安区文旅局、王曲街道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11月1日上午10时许,活动启动仪式在秦岭山脚下的稻田里举行,出了报名参与活动的家庭外,还有不少市民带着孩子闻讯赶来,现场有200余名参与者围坐在稻田边,聆听由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等学者给大家介绍蛤蟆滩、柳青文化、水稻发展等内容,同时现场还穿插有古筝等乐器表演。

  上午11时许,水稻开镰活动正式开始。在地头已经收割后的空地上,30多组家庭走进稻田,观摩学习了当地农民手把手示范后,开始跃跃欲试自己挥动镰刀。大部分孩子在看过村民的正确示范后,便在家长的叮嘱下,马上自己动手,很轻松就将一把水稻放倒,然后学着样子斜着摆放堆成剁。


  天公作美,阳光下的水稻更加灿烂,现场还有不少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坐在田垄上开始写生。而稻田边沟渠也聚拢了一堆人,活动方特意投放了不少鱼,孩子们在闲暇休息时也可以感受抓鱼的快乐。

  中午12时许,连片稻田间的通道上,已经摆放好了长约30米的木条桌和木板凳,上面摆放着田野间花草制作的花艺作品,接着便摆上了六道农家小菜。

  林间山庄负责人高涛介绍,他就是本地人,从小陪着大人干农活时,尤其是农忙时,为了抢收庄稼,总是在家里做好饭送到地里,而现场摆设条桌和农家小菜也是对儿时的一种回忆,“我们今天就有一道菜叫大丰收,就是蒸红薯、玉米、土豆大拼盘,还有我们提前收割稻子熬出来的白米粥。”高涛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许多,通过体验干农活可以让大家更能懂得粮食来之不易,也能更加珍惜粮食。


  全家三代齐出动 老少5口参加农耕活动

  姚怡春今年7岁,在西安黄河小学上二年级,干起农活来也是有模有样。姚怡春割水稻时,爷爷姚先生在旁边给她进行技术指导,爷孙俩的对话逗笑了旁人。割了几分钟,看着一望无垠的稻田,姚怡春有点不耐烦,问爷爷:“还有这么多,要割到啥时候啊?人为什么要种这么多庄稼啊?”爷爷说:“你割的这些,还不够一顿饭吃的量,你爱吃饭吗?”“我吃饭吃得可好了,我爱米饭,我继续割!”姚怡春抢着回答。

  “我太开心了,从来都没有见过农田。割水稻很好玩,以后还想参加,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姚怡春一边割水稻一边对记者说,父母给她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都没有干农活有意思,这次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陪她一起来了,希望以后还能参加类似的活动,更希望妈妈多给她报名参加,就再也不用去上辅导班了。


  65岁的姚先生是华商报的忠实读者,“这个农耕活动很好,但现在看报的主要是老年人,很多年轻的家长不知道有这个活动。我在报纸上看到后,就赶紧给孩子们说,给小孙女报名了。”姚先生说,孙女平时要上很多学习班,有英语、围棋、书法等,但没有一个是能让孩子亲近大自然的。之前姚怡春对水稻、小麦这些农作物没有概念,通过这次活动,学到了农活怎么干,还认识了水稻,知道这就是平时吃的米饭,让孩子对节约有了直接的思考,“感谢华商报组织的这次活动,让我的小孙女上了一堂很好的农耕体验课,知道了大米怎样来的,对孩子来讲,非常有意义。”

  孩子:爱吃白米饭 喜欢干农活

  李家浩是西安郭杜大学城学校(西北大学附中南校区)八年级学生,拿上镰刀才15分钟,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割水稻的技巧,动作麻利,他还热情地给记者传授经验,“拿着镰刀要从根部斜着往上割,这样就很快,斜着一划一把就都割下来了,还省劲儿。”李家浩说,自己也是第一次干农活,收割水稻虽然不累,但刚劳作十来分钟就觉得“腰疼”,可见没粒粮食到餐桌上都不容易。


  赵歆辰刚满5岁,年龄小力气可不小,推着独轮车,车上放着稻子,和爸爸一起向前推。赵先生说,这次活动不虚此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意识一定要从小给孩子培养,“孩子小无法割水稻,但可以推车子,以前人们都是用这种车将割好的水稻运出去。”推完独轮车后,赵歆辰戴着比自己大好多的草帽,在田地边“春种秋收”的展板旁,和爸爸一起提着土鸡蛋拍照。

  考虑到现在大都是机械化操作,所以现场还专门找来了两台传统的脚踏式打谷机,不少人很好奇地稻穗伸进去,脚踏踏板,稻粒便脱落下来掉在谷仓里。


  “你要抓紧水稻的杆,脚踩着下面让机器运作起来,从上往下打稻穗。”张女士给9岁的儿子耐心教着。“我第一次见这个机器,在学校和书本上都没见过,感觉很新奇。”张女士的儿子说,刚开始以为水稻割下来就能吃了,体验了才知道,后面还有打穗等环节,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变成大米进入超市,买回家还要再蒸成米饭才能吃,“我家出去吃饭都是光盘行动,不浪费。”

  干完农活,在长桌宴上,凉拌牛肉、蒸碗、烤土豆、蒸红薯、煮毛豆,还有大米粥,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大米粥用的食材就是孩子们农耕田地里的水稻。“这粥是我刚才割下来的这些水稻做成的。”9岁的张晓亮给记者说,以后吃饭再也不剩饭了,收粮食太不容易,虽然很快乐,但一棵水稻上只有那么少的米,好多水稻才够一个人吃一顿饭。


  家长:农耕活动让孩子学会珍惜盘中餐

  李先生这次是和朋友一起报名,带孩子们来参加农耕活动的。“孩子们平时主要是学习,今年疫情之后也一直没太出门,这次刚好趁着这个机会带孩子出来走走。”李先生说,刚开始还是朋友看到了华商报的农耕活动,推荐给自己,两人便都给孩子报了名。


  刘先生说,暑假期间报的名,开学后孩子课业繁忙,记者通知活动时间后,专门调开了周日的课程,“这两个月孩子一直问我,啥时候可以去农耕,给他报名之后他自己就很惦记,很感兴趣。我今天就告诉他,没拿过镰刀,没割过水稻,不算小男子汉。孩子上手快,玩得很开心,还挺好。”刘先生说,华商报的农耕活动很有意义,现在的城里的孩子们都没去过农村,更没下地干活过,也不知道农作物是怎样生长出来的,小麦韭菜不分,水稻高粱不分,对粮食的来之不易没有切实感受。这次组织孩子们来,既有体验,也有收获,周末圆满。

  活动结束后,张女士说,感谢华商报组织的完美农耕活动,孩子们非常开心的体验了秋收的喜悦,学习了农具的使用,生活中会更加珍惜盘中餐,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创业史》诞生的地方又一次踏上了乡村振兴新征程

  据了解,水稻田所在地旁边就是长安区皇甫村,也是著名作家柳青曾生活和创作的地方。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执行会长董颖夫介绍,1952年柳青落户皇甫村,在十里蛤蟆滩对当地的农村生活进行了深入了解与观察,自己也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田间生产中,在1959年发表了《创业史》,这本书以皇甫村为缩影,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普遍现状以及建设情况。

  “这里的水稻种植中断了30年左右,去年开始恢复水稻种植,重新还原了上世纪50年代当地种植稻田的场景,也让很多老一辈的村民再次体会到收割水稻的喜悦。”董颖夫说,过去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当地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地下水等水资源缺失,所以不再适宜种水稻。“近几年提倡科学发展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地下水、水渠都已渐渐恢复,水条件变好后,这才重新开始种植水稻。”

  董颖夫说,现在水稻种植已不再是传统的农业种植,合理利用地理、空间等条件,跟都市农业结合,打造新模式的科学种田方法。除了传统的耕种,还增加了体验农村生活、旅游休闲娱乐等模式,向更高、更优质量的乡村农业方向发展,这样也能带动当地农民的收入,“在《创业史》诞生的地方发展新农村的新农业,也就说明又一次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华商报记者 佘欣 田睿/文 强军/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节约 农活 丰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