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陕西文物探探探”第19期:陕西地方音乐有多嫽?听名家大腕来讲解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0-11-08 22:27:42 编辑:报社方正 作者:马虎振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今年9月,省政协召开了“推动我省地方音乐传承与保护规划的制定”月度协商座谈会,地方音乐传承与保护的话题受到公众高度关注。

  那么陕西地方音乐有多嫽?目前传承和发展状况如何?11月4日,华商报和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联合策划了一次特别的直播报道,邀请众多名家大腕现场讲解并演奏、演唱被列入非遗名录的我省多姿多彩的地方音乐。

  西安音乐学院为这次直播出动了40多人,省政协也专门安排人员到现场观看并作发言。200多万网友通过“陕西文物探探探”的直播镜头享受了这份陕西地方音乐盛宴。

\

  陕西地方音乐概况:

  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约40项 入选省级非遗名录190多项

  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馆长、中国琴学研究室主任、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村教授受邀和华商报记者一起主持直播。

\

  李村教授介绍,陕西地方音乐种类丰富多样,按区域划分可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区域,从种类划分又可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等,从目前先后公布的六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看,一共有190多项,其中入选国家级的大概有40项。

  1、西安鼓乐:唐宋宫廷音乐的遗响,在欧洲多国演奏过

  第一个展示的是西安鼓乐。

  西安音乐学院西安鼓乐艺术团17位青年演奏家进行了着装行乐演奏。身着唐代服装的俊男靓女,演奏着种类繁多的乐器,乐队经行处一路雅乐飘飘,令人闻之心悦。据了解,该团由民乐系青年教师和学生组成,演出曲目的名称为《满园春》。

\
\

  主讲人为程天健教授。

  程天健,民族音乐学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西安鼓乐研究会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程天健教授介绍,西安鼓乐源于唐、起于宋,兴于元明,盛于清。它保留了唐宋以来的宫廷教坊音乐,从乐器和乐谱都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特征。

  2006年5月,西安鼓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陕西唯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西安鼓乐主要流传在西安市城郊,以及沿终南山麓一带。目前尚有六个百年老社,分别是都城隍庙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东仓鼓乐社、长安区何家营鼓乐社、周至县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周至县南集贤西村鼓乐社。

  西安鼓乐的演奏乐器是以笙管笛为主。打击乐器里有六种鼓,分别是战鼓、座鼓、乐鼓、豆鼓、高把鼓、单面鼓,且有一套完整的“鼓扎子”谱。用于坐乐的“双云锣”是西安鼓乐特色乐器,由20面小锣分别安放在人字形架子上,用来演奏旋律之用。此外还有“座鼓”,是从唐明皇击奏的羯鼓原型发展演变而来。

  西安鼓乐的“十簧笙”分为“嗡笙”和“哨笙”两种。管、笛也是民间自制的。笛子有平调笛、官调笛、梅管调笛。笙有平调笙,官调笙、梅管调笙。此外还有手梆子、枕梆子、方匣子、海口子、大锣、马锣、铙、钹等乐器。

  西安鼓乐有坐乐和行乐两种不同演奏形式。坐乐有“双云锣”坐乐和“法鼓段”坐乐;行乐有“高把子”行乐和“乱八仙”行乐。另外还有“歌章”的声乐部分。西安鼓乐活动以“朝山进香”、“祈雨斗乐”为主。

  目前西安鼓乐有三位国家级传承人,他们是周至县南集贤西村鼓乐社田中禾先生、南集贤东村鼓乐社的顾景朝先生、长安区何家营鼓乐社何忠信先生。之外还有六位省级传承人。

  西安鼓乐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西安鼓乐中《满园春》《婆罗门引》《遐方怨》《雨霖铃》等乐曲,都是唐《教坊记》里有记载的乐曲。西安鼓乐坐乐和行乐的演奏形式,则保留了唐明皇时期坐部伎和立部伎的表演形式。

  程天健教授介绍,现场演奏的乐曲《满园春》是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音乐学院聘请的民间艺人余铸先生传授的,由西安音乐学院已故的元修和先生整理记谱。这个曲目目前已被带到了欧洲,在很多国家演出过。“这就是大唐的风范,大唐辉煌的音乐。”

  2、秦派古筝:源于秦地,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西安鼓乐之后,讲解和展演的是秦派古筝。

  主讲人魏军教授是陕西筝派代表人、陕西秦筝学会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2016年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

  配合魏军教授的讲解,进行现场演奏的是西安音乐学院中国民族器乐系教师、青年古筝演奏家魏月明老师。

\

  魏军教授说,“秦筝”在中华大字典里是专用名词。为什么叫秦筝呢?有两个解释,一是指秦筝的源头,二是指秦筝的风格。

  早在2500年前的先秦时期,筝就存在了。秦朝宰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从那时起,这个筝就叫秦筝。

  秦筝的风格特别明显。和秦地形成的民歌、民谣,以及秦腔、迷胡、碗碗腔一样,秦筝也是秦地的音乐。

  秦地音乐包含一个苦音、一个欢音。

  苦音到底是什么?魏军教授让魏月明老师演奏了他创作的《五陵吟》中的片段。音乐响起,听者似乎看到一名女子在空地徘徊,胸中愁肠百结,情状如泣如诉,声音低回婉转。

  魏军教授说,苦音相当于哭音,是秦人非常悲伤时候的样子。秦筝发出的声音,非常靠近人心。

\

  关于秦筝发展过程,魏军教授说,他写过《秦筝源流新证》、《秦筝源流再证》,还有三证、四证等。“秦筝诞生地好长时间都在争论,没有个定论,我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就觉得,这是我们陕西唯一一个最早的先秦弹拨乐器。”

  陕西筝派的形成是在六十年以前。那时西安音乐学院开始建设秦筝专业学科,秦筝才有了到大雅之堂开展专业研究和学习传承的机会。

  “所以2500年秦筝文化的继承,是西安音乐学院里我们这些老师一直在做的工作。经过几十年努力,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我那里展出了好多学校老师们关于秦筝历史和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积累了几十首曲子。无论是开音乐会演出还是在外做宣传,我们都是有能力的。”

  “近几年我们创作了很多曲子,比如周煜国老师的《乡韵》在全国很有名。秦筝在我们这个地区已经觉醒了,无论是从理论上、演奏人员上、创作的筝曲里,我们都是在继承、在发展、在创新。”

  魏月明老师接下来演奏了魏军老师用西安鼓乐曲牌创作的筝曲《水墨丹青》。听者眼前如同打开了一幅水墨画,而内心感觉明朗欢快又起伏不定。

  魏军教授介绍,这个曲牌来源于中唐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这首诗写的是千年前男女之间的一个爱情故事,我很受感动,把它写成了这这个曲子,叫做《水墨丹青》,表达了这样的一个诗意。”

  魏军教授说:“西安音乐学院对筝专业学科的建设很支持很重视,我相信秦筝这个乐器在我们学校这些专业老师们的努力下会越来越好。”

  3、秦派二胡:萌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继承的是千年历史文化

  令人感动的是,87岁的鲁日融先生亲自为直播做秦派二胡主讲人。

  鲁日融,1933年生,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秦派二胡创始人。原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艺术家、教育家、指挥家、作曲家,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终身荣誉会长。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019年在全国第八届华乐论坛中被评选为十大杰出民乐教育家。

\

  鲁老介绍,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有千年历史。提到中国二胡,有两位前辈我们必须要知道:

  一位是刘天华先生,他是中国二胡一代宗师,是近代二胡艺术的开拓者、改革创新者。代表作有《病中吟》、《光明行》等十大名曲。

  第二位人称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是位民间艺术家,代表作《二泉映月》最为著名。

  秦派二胡是继承了刘天华、阿炳的艺术道路,开创的具有地域风格的二胡流派。

  “秦派二胡的开篇之作《迷胡调》是我在1958年创作的。随后在我的倡导、影响下我的学生和同仁们又以秦腔、碗碗腔、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了多首陕西风格二胡曲。所以,秦派二胡是萌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兴起于六十年代,八十年代以后大发展,一直到新世纪的今天。”

  “秦派二胡的形成、确立,始终扎根于陕西本土民间音乐的沃土,是地域文化的积淀,是民风、民俗、民趣的时代反响。旋法、技巧包容秦地的戏曲、说唱、民歌等声腔化艺术和独具特色的演奏技巧。”

  “构成秦派二胡音乐风格的两个音阶调式,即苦音音阶和欢音音阶,这两种音阶调式形成了独特的旋律和韵味,它不是秦腔、迷胡唱腔的模仿,而是经过作曲家创作的具有地域风格的器乐曲。作品描绘西北人民勤劳、质朴、阳刚、豪放的精神气质,又充满着委婉、柔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情思,所以就形成了秦派二胡的艺术风格。”

\

  鲁老介绍,秦派二胡现在是业内公认的建国以来最成熟的一个地方音乐流派,是一个有理论、有作品、有代表人物的艺术家群体。这是几代人、60多年努力的结果。秦派二胡现有近百首作品,远播海内外。

  伴随着鲁老的讲解,西安音乐学院中国民族器乐系王婕副教授用扬琴伴奏,该院民乐系大四学生詹家豪、该院民乐系青年二胡教师郭琴星先后演奏了《迷胡调》、《秦腔随想曲》、《秦风》、《曲江吟》四首秦派二胡代表作品的片段。

\
\

  据了解,鲁老创作的《迷胡调》、《秦腔随想曲》1963年在上海之春二胡演奏比赛中获得优秀奖,为西北地区挣得了第一个艺术奖。正因为秦派二胡吸收了陕西地方音乐的营养,才有了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格。

  鲁老说,现在二胡已不仅仅是中国乐器,它已走向世界。“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二胡,就会有人演奏《二泉映月》、《赛马》等。秦派二胡作为一种地方艺术流派,为传播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做了自己应当做的事情。愿中国二胡艺术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

  4、陕北民歌:生存土壤消失严重,建议抓紧音像资料采集

  第四个展演的地方音乐是陕北民歌。

  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陕北民歌班学生贺艳、贺茅演唱了陕北民歌《信天游》和《五月散花》。独具特色的陕北民歌,一下吸引了所有人的耳朵。

\

  “一级作曲”李兴池先生担任陕北民歌主讲人。

  李兴池,陕西省陕北民歌研究会会长,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高级职称评审委员,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兴池先生介绍,陕北民歌由传统民歌、革命民歌两部分组成。传统民歌又分为信天游、小调和劳动号子。革命歌曲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到1949年数量大概1000多首。

  2008年8月,陕北民歌被国务院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陕北民歌演唱形式很多,有一个人独唱,有一男一女两人对唱。也有一领众和的,比如伞头秧歌、打硪(wò)号子、船夫调等。此外也有齐唱的,一般是场子秧歌,锣鼓家什敲一阵,扭一阵,唱一阵。

  李兴池先生还即兴演唱了陕北民歌《庄稼汉》和《摇三摆》。

\

  “山曲好像没梁子的斗,甚会想唱甚会有。”李兴池先生介绍,陕北民歌随时都可以唱,尤其是信天游。在炕上搓个毛线,姐妹们唱一唱。院子里剥个豆豆,山里拦个羊回个牛,也唱一唱。喜怒哀乐都是自由情感的表达。

  在陕北民歌传承方面,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十年前到现在只有两位,健在的只有王向荣老师,贺玉堂老师已经去世。省级非遗传承人有雒胜军、王建宁、王玉成等几个人。另外,陕北民歌手杜朋朋把家乡的民歌小调唱出了陕西,唱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甚至唱出了国门。

  李兴池先生说,陕北民歌从根本上讲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是陕北祖祖辈辈农民在劳作生活中情感的抒发,一代又一代人口耳相传到今天。如今传统的劳作方式有些已经消失,所以一部分民歌等于没有生存土壤了。比如原来吆牛犁地、拉硪打夯、在黄河上划皮筏子等,现在已经改变或不存在了,生长土壤发生了变化,一部分民歌就面临消失的可能。

  “经过从延安鲁艺时代开始的几十年的收集,陕北民歌乐谱目前已收集得差不多了。但千百年来民歌一直都是活体传承的,如果大家以后都照着歌谱唱,这就意味着风格、味道要消亡。所以接下来应该抓紧音像资料的收集,把健在的民间艺术家们的音像留下来。这样乐谱有了、音像有了,陕北民歌的DNA就保存下来了。”

  5、绥米唢呐:乐器和演奏风格纯正 地方政府很重视传承和保护

  最后展演的是绥米唢呐。来自米脂县的常家“老五班”演奏了传统的“老三鼓”。现场人员中多人表示还是头一次近距离观赏,感到特别震撼。

\
\
\
\

  主讲人为高晓鹏副教授。

  高晓鹏,著名唢呐演奏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唢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唢呐专业委员会会长。

  高晓鹏副教授介绍,陕北唢呐历史已有上千年,乐器流传至今还保持着原生态。比如唢呐音孔是平均孔,乐器构造特点是柏木杆、大铜碗。演奏指法和风格特点与其他地方唢呐有很大区别。

  陕北唢呐最经典的“老五班”组合是:两支唢呐一人吹上手(即高音主奏),一人吹下手(又叫“拉筒筒”),叫板(从一个节奏变换到另一个节奏)后节奏由小鼓来决定。其他乐器还有铜鼓(又叫乳锣)、长号、小镲、小手碟(又叫“手娃子”)等。现场演奏的常家“老五班”五人分别为常志林、刘山财、申光林、常小川、杜芳栋。其中,申光林老先生已74岁了,给一代又一代的著名唢呐艺人打了一辈子鼓。

  所谓绥米唢呐,其实就是指绥德唢呐和米脂唢呐。绥德、米脂两县相邻,唢呐演奏从艺人员多、技艺高,韵味正宗。尤其是米脂县常家石畔,有史记载曾是陕北唢呐的一个发源地。

  绥米唢呐曲牌丰富,民间艺人通常用本调、凡调、甲调来演奏,统称为“一出三调”。此外还有些其他的调,比如梅花调、十字调等。

  2006年,绥米唢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米脂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岐山已过世,现有两位省级传承人张明虎和刘山财。绥德县有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世发。

\

  在绥米唢呐的传承和保护方面,陕北各个县、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传承和保护意识也很强。尤其是米脂、绥德、子长、宜川、子洲、佳县等,都对陕北唢呐的传承和保护做了大量工作。

  目前现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从艺者通常把唢呐演奏作为养家糊口的途径,红白喜事上,老百姓要求吹什么流行歌曲,年轻的民间艺人方向就把握不住了,这就迫使他们放弃了最传统、最有价值的非遗保护的经典曲牌。迎合当然是为了生意,但很有价值的一些曲牌慢慢就遗失了。同时由于外来因素的冲击,传统“老五班”组合和乐器组合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加进了一些洋鼓、洋号、萨克斯管等,让人感到非常痛心。

  2016年米脂县举办传统“老五班”唢呐展演,2017年陕西省文化厅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唢呐专业委员会在米脂县举办全国唢呐展演及研讨会,基本扭转了这个不良趋势。现在米脂又开始流行传统“老五班”,并慢慢辐射到陕北各地,这就给了民间艺人正确的方向引导。

  省政协委员樊艺凤:

  建议组织两年一届的音乐非遗文化展演

  按照省政协安排,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一级调研员张俊莲,省政协委员、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樊艺凤也来到了直播现场。在讲解和展演结束时,樊艺凤委员代表省政协作了发言。

\

  樊艺凤委员说,感谢华商报以视频直播形式向大家介绍陕西地方音乐,非常直观地让大家感受了陕西地方音乐的魅力。9月初,随省政协到陕南进行调研,真正感觉到了陕西地方音乐的丰富。9月下旬,省政协就这个议题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专家学者在会上就地方音乐保护规划的制定出谋献策。“我相信未来要是出台了这样的保护规划,是陕西地方音乐的福音,也是陕西音乐人的福音。”

  樊艺凤委员建议,在搜集地方音乐资源进行静态保护的同时,动态的面向公众的展示也很重要。政府相关部门可不可以组织两年一届的音乐非遗文化展演或者文化展演季?“今天我也是第一次现场观赏绥米唢呐,感到非常震撼。”如果建议可行,在非遗展演季就可以在钟鼓楼广场、大唐不夜城等城市地标性建筑搭建舞台进行展演,让这样独具魅力的地方音乐与民众更好接触。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文 张杰 王正珩/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音乐 大腕 讲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