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渔民上岸,有了新营生(大江大河·关注长江禁渔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时间:2020-11-10 11:38:54 编辑:田媛 作者:何 勇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

\

  图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物流园码头,专业拆解公司将退捕渔船吊装上岸,运往专门场所拆解。

  吴令剑摄(影像中国)

  编者的话

  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今年1月1日,长达10年的长江“禁渔令”开始实施。10个多月来,沿江各省份和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多措并举,禁渔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另一方面,禁令之下,非法捕捞、私下兜售“江鲜”的情况依然存在。长江禁渔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更考验相关监管者、执法者的能力和耐心。

  如何保障退捕渔民就业和生活?如何保证市场上鱼类的正常供应?如何强化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今日起,本版推出系列报道,关注长江“禁渔令”实施以来,各地的实践和探索,以及目前还待进一步解决的相关问题。

  湖南益阳

  老文走上公益岗

  本报记者  何  勇

  去年底,文志强家门口的资江禁止捕鱼了。虽然心里也支持,但老文还是有些失落——捕了40年鱼,他已经离不开这条日夜奔腾的江了。

  文志强今年55岁,家住湖南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港湾村,就在资江边上。2019年下半年起,根据湖南省统一安排,湘资沅澧4条河流干流开始禁渔。

  没几个月,老文又乐呵起来。原来,考虑到老文等渔民的特点,兰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他们承包了打捞河道漂浮垃圾的业务。

  “老曹,这是今天打捞的第六船垃圾啦。运完这船,我们就收工啰!”傍晚,铁皮船停靠码头,江水拍打着江岸,老文跳下船,顺手抄起放在船舷的钉耙,把垃圾扒到岸边的小四轮上。

  为帮助老文他们规范作业,赫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办联系区市场监管部门指导老文成立了专业打捞公司,业务涵盖水保洁、垃圾运输、河湖疏浚。老文当上了公司总经理,老伙计们也纷纷加入。

  “我们会根据漂浮垃圾的多少灵活安排打捞人员。”老文介绍,“汛期时,七八条船30多个人一起做事;在冬季,一般是两三条船10多个人一起做事。”

  “老文他们做事扎实,勤劳肯干,2019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我们将资江河道赫山段打捞漂浮垃圾的工作承包给他们,一年承包费有12万多元。”赫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办副主任段仕良说。除了这个固定收入,老文的公司还承包了一些疏浚工程等。

  “赫山区共有专业渔民183人、兼业渔民220人,由于渔民年龄都偏大,有就业愿望的仅38人。下阶段,人社部门将支持退捕渔民购买社保,财政也将给予补助,每位渔民在达到法定年龄后都能拿到退休工资,这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赫山区畜牧水产事务中心主任胡志伟说。

  年轻渔民的转产就业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赫山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蔡参告诉记者:“8月初,区里还召开了针对退捕渔民的专场招聘会,协调区内企业和公益岗位单位,帮助退捕渔民顺利实现再就业。”

  就这样,老文重新上岗了。江还是这条江,船还是这条船,但捞的不再是鱼虾,而是垃圾。

  湖北宜昌

  老吴晚年有保障

  本报记者  范昊天

  电铃鸣响,警示灯闪烁……一大早,吴世明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到湖北宜昌东阳光火力发电厂上班。刚到厂里,就发现消防主机上显示配电室出现故障,可能有火情。他和同事立即带上灭火器和检修工具赶到配电室,发现其实是烟雾报警器出了点小问题。现场迅速处理,险情排除。

  今年49岁的吴世明原本是宜昌宜都市白水港村渔民,祖祖辈辈在长江边捕鱼为生。白水港村是宜都市最大的渔民村,村里有渔民360人。渔民常年作业的江段,属于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长江流域全面禁捕工作开始后,他们成了当地最早一批上岸的渔民。

  白水港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梅介绍,村里的渔民大多没有土地,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捕鱼,“而且,他们大部分年龄比较大,技能单一,谋其他职业相对困难”。

  针对一些渔民年龄大、技能单一等问题,宜都专门安排一些简单易上手、对技术和身体条件要求不高的普工、后勤、保安、巡护员等岗位,帮助他们实现转产转业。

  通过参加政府在村里组织的专场招聘会,吴世明进入东阳光火力发电厂,成为一名维保工人。“开始还担心自己快50岁了,能不能做好这项工作。没想到公司组织了专门的培训会,还安排老员工从旁指导。”吴世明说。

  通过政府部门牵线搭桥、开展培训,白水港村75%以上的上岸渔民在周边兴发、东阳光、华新水泥等企业实现再就业。对于那些年龄更大的渔民,当地也努力做好兜底保障。据介绍,宜都2004年就把渔民纳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对于过去完全靠捕鱼为生的专业渔民,此次退捕后,政府还会按照农村低保标准给他们发放生活补助,副业渔民则按标准的80%执行……

  2019年6月,吴世明和宜都市枝城镇人民政府正式签订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宜都段渔民退捕安置补偿协议,按照他的渔船、渔具等数量和评估价值,一次性得到10多万元资金补偿。同时,他和爱人每人还有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补助。“现在每天工作8小时,月薪4000余元,收入更稳定,人心里也轻松一些。”吴世明告诉记者。

  江苏如皋

  老高自主创业忙

  本报记者  姚雪青

  转型创业,是今年57岁的老高之前从没有想过的。

  老高名叫高富林,和父辈一样,十来岁就开始在长江江苏如皋水域从事渔业生产。“过去长江水质很好,鱼也多;后来污染增加,鱼也慢慢少了。”老高坦言,自己也想过主动改换行当,但没资金也没技术。

  转折发生在去年,随着长江禁捕退捕工作正式启动,心里早就有所准备的老高,作为如皋市满舱渔业专业合作社社长,带头响应号召,年底前按时上缴了渔船和网具。

  退捕后,根据渔船大小和生产规模,他领到了包括拆船费、渔具补偿费、渔民补助等在内的近46万元补贴。计划多干几年再回家养老,老高决心重新找份工作。

  今年年初开始,如皋市针对渔民上岸后的转型发展开展了几轮培训。“有电商、电焊、厨师,我都参加了,对推荐的企业也很满意。只是年龄太大了,刚干熟就面临退休,没有合适的岗位。”老高告诉记者。

  今年4月,一家测量公司找到老高,请他帮忙进行码头测量。“我跟他解释,渔船都上交了,这些需要专业的服务船才行。”虽然没帮上忙,但凭着多年水上生活经验,他看到了开展长江交通服务的新机遇。

  老高发动合作社另外8名退捕渔民,用补偿款和积蓄凑齐了200万元注册资金,成立了一家船舶服务公司。听说渔民要自主创业,当地政府也非常支持,渔政农业执法大队牵头人社、海事等部门进行帮助指导。

  “政府部门在企业设立审批和服务保障船建造审批方面,给予了政策扶持,包括审核优先、流程加速等。从5月有创业想法到6月办好证照,只花了一个月时间。”老高介绍,市里还承诺给予15万元的3年无息贷款,解决退捕渔民创业起步阶段资金周转上的困难。

  尽管公司的首艘服务船还在建造,由渔民转型的员工也还在培训,但由于船舶服务需求量较大,已有不少业务主动上门洽谈。“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船舶提供后勤保障服务。”老高告诉记者,发展方向是作为码头测量和维修的服务船、补助船,以及作为大型货船的交通船进行物品采购、人员接送等。

  “以前捕鱼是体力活,还得看天收;现在服务是技术活,旱涝保收。”如今的老高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信心。

  版式设计:蔡华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长江禁渔 大江大河 长江水质 长江流域 赫山区 专业合作社 2019年 白水港村 河湖疏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