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两会观察|陕西省医养结合问题成关注重点

综合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马虎振 2021-01-29 07:02:18
[摘要]1月27日上午,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农工党省委会秘书长刘勤州代表省农工党发言,题目是《建立共享共融共担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在今年省两会上,医养结合问题被重点关注。

  1月27日上午,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农工党省委会秘书长刘勤州代表省农工党发言,题目是《建立共享共融共担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同时在大会公开提案中,省政协常委、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也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建议》的提案。单红委员分析称,5到10年后,全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中高龄;第一代农民工集中返乡养老;人口老龄化提速,失能老人照护服务需求呈井喷态势等。传统的养老模式医养脱节,既影响和谐社会进程,也无法体现“以人为本”。因此,如何更好地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民生考题。

2f78d40b3e667068903dfb4cbc0caa1a.jpg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在落实层面存在多方面问题

  单红委员在提案中介绍,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据陕西省统计局数据,至2019年底,陕西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702.37万人(据了解这一数字占比18.12%,65岁以上人口458.94万人占比11.84%)。“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老龄人口将突破3亿大关,老龄化率将上升至20%,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最重要的“窗口期”。快速老龄化使现有养老保障体系面临严峻考验。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也在逐渐加大。但经走访调研发现,在落实层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医”“养”多头管理,难成合力。

  比如普通养老机构归民政部门审批和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老龄办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归卫生部门认定和管理,医保报销则由社保部门管理。多头管理造成资源浪费,且难以形成合力。

  二、“医”“养”失衡,难以结合。

  目前多数开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仍是以“养”为主,缺乏专业医疗的支撑。调研发现,依托卫生室或门诊部建立的中小型养老机构及新建医疗机构一般都无法解决重病老人住院治疗问题。

  三、保障体系及人才队伍不健全。

  “医养结合”服务需要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制度保障,而现阶段前者尚未建立,后者则覆盖面极低,巨额护理费用已成为失能老人和家庭的巨大负担。同时,因缺少培训、薪酬偏低等原因,养老机构很难招收和留住高端专业医护人才。

  刘勤州委员也在大会发言中介绍,我省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一、医养服务机制不健全。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在面向居家老人的入户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监管机制不健全,尤其是针对失能老人康复指导、慢病管理指导、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指导等方面机制不健全。

  二、养老医疗保险保障不足。医疗保险报销费用不足以完全解决医药开支,加之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比例较低,老人仍需负担就医费用的一半或以上。部分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未被纳入医疗保险定点报销范围,造成老人就医难、报销难。

  三、医养结合发展进程较慢。建成养老机构的养老床位不足,2020年全省开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232家,床位21.93万张,开展医养结合床位5万张。养老专业护理人员匮乏,仅西安市护理人员缺口就达7.6万人。

  四、互联网+医养结合应用不足。老人就医时存在不能提供完整的慢病管理数据现象。互联网+医养结合模式在居家医养结合方面应用的缺失,严重降低家庭医生的工作效率。

  “养”、“医”无缝对接

  是破解养老难的“金钥匙”

  >>单红委员建议:

  实现“养”和“医”无缝对接,是破解“养老难”这一民生问题的“金钥匙”。为此建议:

  ■加快政策落地。由民政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联动配合,结合我省实际,从机构的设置审批、土地的使用、激励措施的设置等方面制定和完善政策。同时,理顺省市县三级政策的衔接,确保政策连贯配套,顺畅实施,防止出现“上热下凉”的局面。

  ■尝试建立“医”“养”结合体。通过协议、引进、转型、增设等形式,使专业医疗卫生资源和养老机构实现有效衔接。比如:将养老机构就近纳入医疗机构的“护理区”,建立“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既方便医保报销,又避免医院老人“压床”。此外,医院还可以通过为养老机构办理入院体检和年度体检,定期开展健康知识培训,为符合条件的老人办理家庭病床,根据需要前往养老机构会诊等方式,推进养老院整体医疗护理水平的提升。

  ■鼓励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一方面,应推进社区医院进社区,比如:为社区居家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用好家庭巡诊,推进“家庭医生”服务落地,逐步实现“医养结合”。另一方面,应搭建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和“医养结合信息库”,将老年人信息系统与医疗系统连接整合,实现及时就诊、转诊、会诊及结算等服务。

  >>刘勤州委员建议:

  ■科学规划,明确和强化政府职能。各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按标准规划和监督落实新建、已建成居住区应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最终无偿移交所在地民政部门。

  ■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中设立长期护理险种,提升筹资、报销水平;将社区家庭病床纳入医疗保险支付和管理范围;设定不同的保险基金支付比例。

  ■资源共享,建立整合型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引进民营资本,创建医养联合体,由具备养老功能的医院指导区域社康中心,覆盖辖区内的养老机构。通过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建立养老服务健康指导、疾病预防。扩大老人医疗及照护费用的保险报销范围,发挥市场作用,增加商业医养结合长期照护保险类别。

  ■整合医养各类机构老年人基本信息、健康档案和病历等,将电子健康档案与医疗系统的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系统相整合,实现信息共享。

  ■服务共融,构建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医疗集团“紧密型医联体”的优势,构建老年人健康指导、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和综合干预的全过程服务监测评估体系,为65岁以上患慢性病老年人配置可穿戴设备,建立“疾病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的老年人慢性病综合管理防护网。按照“需求评估—服务上门—标准指导—市场运行—资金监管”的运行模式,为老年人提供适宜技术,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关怀服务。

  ■责任共担,建立共建共享政策体系。鼓励各企业、社会服务机构采取公建民营、合作、联营等方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将日间照料中心转型升级为集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养老、医养结合为一体的新型养老综合体。引导专业社会服务机构、社工、志愿者、爱心企业广泛参加,形成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协同配合的良好局面。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胡泽鹏

相关热词搜索: 陕西 医养结合 两会

上一篇:陕西新增1例本土确诊 为1月27日疑似病例转确诊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