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医疗保障经办服务中心办公大厅(资料照片)记者 谢伟 摄
开栏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古城西安在追赶超越的征途上阔步前行,国家中心城市“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加快推进,GDP迈上万亿元大台阶,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对于一座千年古城而言,十年只是她沧桑历史的一瞬。但刚刚过去的这十年,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昂扬斗志和豪迈情怀,让这十年成为西安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光辉岁月。随着城市实力不断提升,市民福祉持续增强。天更蓝了,水更绿了,公园越来越多了,西安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收入涨了,钱包鼓了,老百姓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住房改革、养老改革等一项项惠民政策不断出台,保障越来越多,市民后顾之忧越来越少了;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村也像城市一样充满活力……更不要说,一条条新通的航线、高铁、高速路、地铁,让出行越来越便捷;一座座新落成的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场馆、商业综合体,让市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升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好城市为人民,全民共享时代进步的红利和城市发展的成果,让你我的过去十年在“寻常”中熠熠生辉!
十年间,飞速发展的新技术新科技,塑造了我们的许多“人生第一次”,譬如:第一次网购、第一次金融投资、第一次逛“网红打卡地”、第一次开上新能源汽车……还有人站上了时代的“风口”,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市井烟火,街巷变迁,市民故事,浓缩着城市的发展历程。为了展示新时代十年来,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贯通落实“五个扎实”“五项要求”,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非凡成就,喜迎党的二十大,即日起本报开辟《寻常一刻 非凡十年》栏目,以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场景的细节化挖掘、故事化呈现,向读者呈现古城西安和我们所有人的“非凡十年”。 (杨斌鹄)
“我这慢性病常年需要开药、取药甚至住院,非常麻烦。多亏了这些年来咱医保环境的不断改善,现在看病越来越方便、也更省钱了。”9月3日,家住长安南路的市民张女士来到西安市红会医院就诊购药,在医保结算窗口,张女士用手机一扫码,符合医保支付范围的医药费用便直接结算了,张女士只支付了自己的自付部分,整个报销医保的时间不超3分钟。
十年间,我市各级医保部门努力践行让群众“病有所医”的民生承诺,使全市医疗保障覆盖面扩大、保障水平提高、管理服务变优,让市民群众从一次次就医体验中不断感受到惊喜和温暖。
惠民好消息一个接一个
看病更方便更省钱了
张女士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常年用药。以前她必须在医保经办机构认定门诊慢性病资格,才能享受到医保的相关待遇。享受待遇时,她要先行垫付费用,到了次年规定时间内,整理好所有票据资料交给单位经办人,才能到医保经办中心进行费用报销。但是,去年开始,张女士不需要多跑路,就可以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直接认定门诊慢性病资格,而且就医购药产生的费用可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直接结算。
这对张女士来说已经省了不少事,没想到,今年5月30日,她又迎来了好消息。经国家组织集中带量采购的多款胰岛素平均降价48%,且第一时间在西安落地。落地首日,张女士就享受到了这一惠民福利,拿到了医生开具的集采胰岛素处方,开具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价格降幅超过50%。据了解,这已经是国家集采的第六批药品在西安落地,截至2021年年底,药品国家集采5批218种药品和省级集采12种药品先后在西安落地执行,平均降幅超过52%,最高降幅超过97%,累计节省了12.59亿元。
“以前特别害怕生病,心理压力特别大,现在医保让我们看得起病、吃得起药了。”提起医保政策,张女士满是感激。她说,这些年,她的家人先后到北京、上海住院治疗,这期间更是让她感受到了医保政策带来的惊喜:异地就医报销不便、外地看病常常要垫付医疗费用、医保结算程序繁琐、“多头跑、来回跑”的现象不见了,换来的是高效、便捷的医保服务。
记者从西安市医疗保障局获悉,今年我市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的“高速公路”已经修通。通过全国联网的医保信息系统,参保人只需在手机端或电脑端自助备案,异地就医产生的住院费用就可以直接结算。参保人在异地就医住院产生医疗费用时,只需支付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就行,医保支付费用将由医保机构与医院直接结算。
患者足不出户在家就能“住院”(资料图片) 记者 张黎娜 摄
罕见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减轻
更多用药进入医保目录
“以前这个药太贵了,真的用不起。现在终于看到了希望。”今年1月,西安市一位1岁多的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康康(化名)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病院顺利注射基因修正药物诺西那生钠后,患儿母亲喜极而泣。这是“天价”救命药进入医保目录后在我市开打的第一针。
康康出生后几个月,妈妈发现他跟其他孩子有些“不一样”:行动迟缓、无法完成一些基本动作、头始终无法抬起……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后她被告知,孩子患上了脊髓性肌萎缩症。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类的罕见病,在我国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6000到1/10000。“这是一个我们从未听说过的疾病,但不管有多大困难,也要给孩子治病。”面对罕见疾病,康康妈妈虽然一时无法接受事实,但她选择坚持治疗。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是我国首个获批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进口药物。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时,每针价格近70万元,后经企业自主调价降到55万元,但依然十分昂贵。康康出生7个月时出现全身肌肉乏力、松软,连呼吸都费力。后来,因严重的肺部感染入院治疗,一直住在重症监护室。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病院黄绍平教授说,若不积极治疗,将会出现多系统功能损害,最终导致呼吸衰竭,随时有生命终止的可能。使用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治疗,治疗周期内前两个月要打4针,之后每4个月要打一针,这样的治疗费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从今年1月1日起,我市医保特药范围调整至167种,多种罕见病药品入围《基本医疗保险特殊药品目录》,其中就包括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意味着这种用于治疗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特效药经国家医保谈判后大幅降价,并于1月1日在我市成功落地,正式进入医保目录。根据医保报销政策,一支3.3万元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经过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患者家庭自费部分仅有1万多。如果患儿家庭再补充商业险、医疗救助等方式,更是会大幅减轻经济负担。
“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孩子赶上了好政策,虽是罕见病,但医保没有放弃!”康康母亲说。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经降价进入医保目录后,西安市医疗保障局第一时间对我市患者进行了排查,在确定患者的用药需求后,经过与药企沟通,最终确保患者能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除了备受关注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阿加糖酶α注射用浓溶液也进入了我市特药目录。该药为治疗法布雷病的药物,此前治疗费用同样超过百万元。“越来越多特殊药品纳入目录,就是希望减轻参保患者患重特大疾病的医疗费用负担。”据西安市医疗保障局工作人员介绍,人凝血因子IX、醋酸艾替班特注射液、氨吡啶缓释片、氯苯唑酸软胶囊药物……这些治疗血友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多发性硬化、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的罕见病药物都进入了医保目录。
足不出户也可以“住院”
家庭病床惠及更多患者
当下,居家养老是大多数家庭的选择,那么又该如何满足这些居家老人的医疗需求呢?去年,西安市莲湖区试点了家庭病床。2021年3月30日,莲湖区桃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我市首张家庭病床,81岁的患者邵大爷成为全市首例家庭病床的受益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邵大爷家里建立了病床,为他提供居家诊疗、护理和康复,产生的医疗费用还可按照医保相关标准报销,这让邵大爷一家感到省心又省钱。
今年,我市又在莲湖区家庭病床服务试点工作基础上,将试点工作扩大到城六区和西咸新区,越来越多的群众可以在家“住院”。
根据医保相关政策,我市城镇职工家庭病床的起付标准为每一自然年度内第一次建床为200元,以后每次建床为100元;建床期间发生的起付标准以上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95%,个人负担5%,每一自然年度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1.5万元。城乡居民家庭病床的起付标准为每一自然年度内第一次建床为150元,以后每次建床为100元;建床期间发生的起付标准以上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80%,个人负担20%,每一自然年度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1.2万元。
邵大爷的女儿说:“住院要床位费,请护工也要花很多钱,还有路上的交通费。现在建立了家庭病床,这些都省下了,我们家属照顾起来也方便。”记者在采访莲湖区桃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了解到,该中心2021年共建床近50张,建床的一年多时间里,家庭病床服务获得群众不少称赞。如今试点工作扩大,正是西安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积极为老年患者提供居家医疗和护理服务的有力举措,能够惠及更多有需要的患者,切实降低就医负担。
非凡十年,西安医保部门兑现的承诺远不止这些。去年西安市建成了全国首个标准化规范化医保经办服务中心,参保群众在办理医保业务的时候可以少跑腿、不跑腿。今年,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在西安正式上线,市医保从“卡时代“进入“码时代”,“互联网+医保”便民服务深入千家万户,看病、买药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搞定。现在,参保人凭借医保电子凭证就能“码”上结算,享受各类在线医疗保障服务。
下一步,将更多康复项目纳入西安医保支付范围、将更多中医病种纳入中医门诊医保支付范围、落实国家药品集采工作让患者花小钱购好药、“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政策不断升级……西安医保将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持续织密医疗保障网,为圆市民“健康梦”不懈努力。
数读医保
★截至2021年底,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94.39万人,全市共有医保定点协议医疗机构4695家,定点药店5312家;
★药品国家集采5批218种药品和省级集采12种药品先后在西安落地执行,价格平均降幅超过52%、最高降幅超过97%,累计节省了12.59亿元;
★国家集采1类高值医用耗材,省级集采2类高值医用耗材、2类普通医药耗材先后在我市落地执行,价格最高降幅超过98%,累计可节省5.59亿元;
★扎实推进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231种病种按病种付费、17种按床日付费、11种日间手术付费落地落实,运行平稳;积极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面瘫等3个中医病种纳入中医门诊医保支付范围;
★2021全年我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共计赔付29.37万人次,赔付总资金6.8亿元。全年我市高血压患者累计享受待遇77.28万人次,基金支出4684.37万元。全年我市糖尿病患者累计享受待遇41.29万人次,基金支出6622.59万元;
★老年人医保支付康复项目增至43项,41家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定点,为365名参保群众建立家庭病床;
★人均预期寿命从2011年75.7岁提高到2021年80.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