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钧瓷非遗传承人王占辉:在“人生苦旅”中享受精彩窑变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2-10-14 17:23:31 编辑:方正 作者:李新怡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微信图片_20221014164454.jpg

凌晨2点的瓷窑,王占辉见过很多次,但接连6次烧瓷失败,他是第一次遇到。“不烧了!再也不烧了!”王占辉回忆起烧瓷失败的心情。

执着:72道工序 看到釉色才能安心睡觉

凌晨2点,王占辉又等了2个小时,瓷窑里的几百件瓷器的温度终于从1300℃降到800℃,他迫不及待地抽出出气口里的砖块,用强光手电筒对准窑内的瓷器,看看这批瓷器的釉色如何。

这一窑成了!

守了这口3米高的瓷窑十几个小时,王占辉每个小时都要记录窑内温度、压力、升温速度等数据。这下,他终于看到了漂亮的釉变,可以安心睡觉了。

钧瓷非遗传承人王占辉今年40岁,从22岁正式接触烧瓷工艺开始,他师从李欣莹、李建峰,如今,钧瓷已经陪伴了他18年。

2014年,在广告业打拼了十几年的王占辉,终于在西安电视塔附近,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磁窑,他正式成为一名行内人。

从传统的象鼻瓶、梅瓶、胆式瓶,到近二十年才在国内发展起来的丰富茶器,再到他亲自选材、实验成功的负离子茶器。如今,在秦岭脚下,王占辉创立的垕茗堂内,摆满了他的精巧钧瓷作品。

选料、制模、成型、素烧、上釉、选品...每周,他都要按部就班的完成钧瓷烧制的72道工序。18年来,王占辉依旧记得第一次烧出浓郁釉红时的激动心情。

辗转:独自打拼的中专毕业生师从两位国大师

王占辉能一头扎进钧瓷这行,的确可以追溯根源。他出生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北部的郏县,距离最出名的瓷器之乡神垕镇,不过15公里远。方圆数十公里的人大多以制瓷、售瓷为生,据王占辉描述,他老家周围有上千家瓷厂。

王占辉上3年级那年,一次偶然,他和小伙伴跑到了一家瓷器厂旁边,“我们捡到很多有趣的玩意儿,见到各式各样漂亮的瓷器动物,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把装速效救心丸的小葫芦,当成口哨吹。当时觉得这瓷器怎么会有这么多颜色,真是漂亮。在那之后,一到放学时间,我们几个小孩就去瓷器厂边上捡新奇玩意儿。”

后来,王占辉慢慢长大,和更多“漂亮”的东西结缘。初中时因家贫开玻璃店,他在玻璃上作画售卖;中专毕业后从平顶山来到西安,进入华厦广告公司画广告牌;做摄影十余年,成为网易五大拍客之一,任陕西摄影家协会理事。

不仅积攒了深厚的美学功底,王占辉还遇上了两位恩师,“我在烧瓷这条路上走到现在,其实非常幸运,我的师傅是李欣营和李建峰,他们现在都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而他们两位的师傅,是现代钧瓷届的泰斗,晋佩章老先生。可以说我是根正苗红的钧瓷传承人。师傅们教我的,不只是钧瓷的技艺,更是从业的态度,以及对瓷器美学的欣赏眼光。”

去年,王占辉的钧瓷作品获得两次认可。去年9月,王占辉的鹅颈千里江山瓶被哈尔滨博物馆收藏。同年,他被认定为钧瓷的非遗传承人。

苦旅:接连6次失败 钧瓷烧制非人力可控

钧瓷作为五大名瓷之首,因其不可预测的精彩窑变而出名。王占辉介绍,宋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和白瓷为主,正所谓“南青北白”,几乎占领了整个瓷器江山。直到北宋年间,匠人们发现,给瓷器上加上天然矿物质一起烧制,能出现漂亮的颜色。

“烧制钧瓷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每个器件进窑前,都上着同样的釉,经过1300度高温,数十小时的炙烤。然而,即使是同一种器型,出窑时的颜色深浅、分布都不一样,每件都是孤品。”王占辉介绍。

但是,不是每件漂亮孤品,都能以完美姿态出现在烧瓷人眼前。钧瓷的成品率在所有种类里最低,经过改良前的炭烧钧瓷,成品率仅10%左右,近几年的气烧法有效提升了成功率,达到70%左右。

即使钧瓷师傅把烧瓷的每个步骤都做到完美,瓷窑的密封性再好,烧瓷的过程也会受到天气阴晴、气温高低、气压大小的影响。“要么没上色,要么颜色太深烧黑了,钧瓷烧制非人力可控,可以说是在靠天吃饭。”王占辉说。

大约5年前,王占辉差点儿没坚持下去。凌晨3点,他接连第6次烧瓷失败了。窑内上百个失败的瓷器,化成无声无形的焦虑,缠绕在王占辉身边,渗入他的生活。“不烧了!再也不烧了!”王占辉回忆起当时的心情。

他把烧钧瓷形容成人生苦旅。“瓷器届有句俗语,叫做‘要穷烧钧瓷’。拿我在西安的小窑来说,烧一窑瓷器的成本接近一万元,6批失败就是6万。老家还有口大窑,有半间房子那么大,成本要翻倍,接连几次失败的话,很难坚持下去。”

王占辉没放弃是因为热爱,在他看来,烧钧瓷就是一场人生修炼,不仅有烧成后的喜悦,也有烧毁后的气馁,要学会接纳。

传承:制定标准的价格体系 首先保护年轻传承人

下午3点半,垕茗堂内的直播正式开始。“非遗传承要创新,也要紧跟时代潮流。直播是今年年初开始的,我专门请来这个小伙,按照底薪加提成的模式给他开工资。”王占辉说。“疫情的时候比较难,我只能自己硬着头皮上,不为卖货,只为和网友讲讲钧瓷背后的文化故事。”

对于非遗文化的发扬,他心里一直有一杆秤。他认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开网店还是做直播,非遗传承人们在做的,都是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但是,非遗产品也受到疫情的冲击,接连降价。

“这对年轻的传承人,尤其是90后传承人来说,非常不利。如果销售额连成本都包不住,他们坚持下去的意义在哪?我希望尽快制定出标准化的价格规范,首先保护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他们才是非遗文化的后备军。”王占辉说。

华商报记者 李新怡/文 陈团结/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