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滚动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发公司杨峰荣获“中国质量工匠”国家级称号

滚动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马虎振 2022-12-13 16:52:35

  12月13日,华商报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该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员工杨峰荣获近日揭晓的第二十届全国质量奖(2022年-2023年)“中国质量工匠”称号。

  全国质量奖是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由中国质量协会负责承办,向在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项目和个人授予的在质量方面的崇高荣誉。

1.jpg

2.jpg

  杨峰,中共党员,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25车间钳工,航天特级技师,工作30年来一直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阀门、自动器及推力室、贮箱、火药启动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精密加工。

  他也是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技术能手、陕西省首席技师、三秦工匠、西安工匠之星等荣誉称号,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陕西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国国防邮电产业“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职工)创新工作室、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命名的“杨峰班组”领衔人。

  刻苦钻研,独具匠心练绝活

  “推得精、飞得稳”,“变得妙、落得准”是媒体对月球着陆探测器和天问一号着陆火星所使用的7500N变推力发动机的写意描述。此类发动机负责探测器在着陆时获得反推力,使其减速、悬停、平稳着陆。其关键部件就是流量调节器,通过它对燃料流量精准调节,实现不同大小的推力。精准就意味着相关零件精度都要控制到微米级,其调节锥圆柱度要求达到4微米、直线度3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20。

  在如此高精度的要求下,如何确保产品质量是摆在杨峰面前的一道难题。杨峰带领团队通过对参数细化优化,综合考虑工件的装夹定位、刀具刃磨、应力控制、环境温度,甚至计量误差、零件摆放等复杂因素,经过坚持不懈的攻关,一举突破加工瓶颈。

3.jpg

  该发动机上误差不大于0.005mm的定位孔也是任务成败的关键,一旦发生偏斜,将造成探测器不能降落到预定区域的严重后果。杨峰把自己关在厂房里整整7天,不分昼夜地琢磨,连吃饭都是家人送到车间。经过反复试验10多种装夹和找正方法,他创新制作了八点可调的定向支撑装置,解决精度0.003mm的装夹要求。

  杨峰负责加工的某型号发动机上阀体小孔加工时,传统装夹方法是在分度头上进行,但找正繁琐、容易造成中心钻定心不稳,无法保证内腔斜孔空间角度。他专门制作了一套内腔斜孔定位专用工装,使零件的生产效率提高5倍以上,产品合格率由65%提高到100%,该工装被陕西省命名为职工先进操作法。

  迎难攻坚,巧手精艺挑重担

  2013年,六院西发公司接到某型号产品充气阀锥面60°喇叭嘴的紧急修复任务,杨峰临危受命率领检修小组直奔发射基地。在飞机上他设想了各种方案,可到达现场后基地总工程师却说:“锥面必须在车床上加工,手工打磨无法保证20兆帕的压力,而且修复只能在箭体狭小的空间内进行。”

4.jpg

  军令如山,发射在即,使命在肩,航天人的执着就是越不可能,越要挑战。凭借多年经验,他小心翼翼地交替使用五个研磨棒,纯手工精准操作,历时一个半小时,硬是一点点消除了挤压变形。随后开始加压,2MP、5MP、10MP、15MP……直至20MP,锥面丝毫不漏,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19年,某舱体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气瓶上的某密封阀芯螺纹咬死,导致一字槽开口处被掰断,无法卸出密封阀芯导致试验不能如期完成。杨峰接到任务后,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立即准备相关工具和自制导向套前往试车台。他凭借过硬的本领用手电钻控制钻头与密封面锥面的距离仅差0.05mm,最后用尖嘴钳将残余的细丝轻轻拽出,随后对密封部位进行多余物的清理,成功完成了修复,确保试验的顺利完成。

  层层把关,精益求精铸精品

  作为杨峰班组的班组长,他带领团队突破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主阀门、滑阀、导向套等精密零件加工关键技术,在某主阀壳体螺纹孔及空间角度孔的加工过程中,采用数控钻床,把9道工序在一次装夹中完成,产品合格率达100%,生产效率提高6倍。面对严峻的质量形势和艰巨的生产任务,他带领六西格玛攻关小组、QC攻关小组,组建制造单元、生产突击队、零组件加工队等,多次承担攻坚生产任务,出色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各类质量问题。他还针对某卡脖子项目,带领团队先后完成技术革新60余项。

  作为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他带领工作室成员攻克了探月三期上升器、轨道器3000N发动机喷注器中心筒、中心杆的精密加工工艺技术难关。突破了某型号姿控发动机倾斜孔微小喷注孔加工关键技术,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掌握了高温合金、钛合金、新型软磁合金等难加工材料的精密加工和微小孔加工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

5.jpg

  他成功解决了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煤油隔离阀的加工、装配和试验”、“液氧主阀的加工和装配”等难题,突破了大尺寸复杂结构高精密球体、壳体的精密数控加工技术,为今后大型复杂精密阀的加工、装配、试验积累了大量的加工数据,探索出了一套合理可靠的工艺方案和方法。

  他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立志航天报国,潜心钻研技艺,形成了一套“精、准、快、好”的加工绝技,攻克了航天重大型号、重大项目研制中100余项难度大、精度高的斜孔、小孔、特殊材料(如高温合金)加工瓶颈和难题。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供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方正

相关热词搜索: 航天科技

上一篇:西安120呼叫量增长 请为急危重症患者留出生命通道 下一篇:不交书本费不能期末考试?陕西开放大学能源站教学点:老师通知有误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