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西安探索

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3-06-10 07:30:02 编辑:张佳萌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

大雁塔与不夜城交相辉映

  庞 乐

  2023年6月10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丝绸之路,驼铃声声。两千多年前,始于长安的丝绸之路穿越河西走廊、帕米尔高原通往中亚、西亚,绵延到非洲和欧洲。这条中西陆路交通、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所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两千多年后,古都西安又逢盛会,中国与中亚各国间紧密开展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交流合作延续着“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珍贵友谊。历经沧海桑田的文化遗产之路和文明互鉴之路,当下再度成为一条发挥巨大作用、涵盖深刻价值的和衷共济之路。

  古都西安,作为“路”和“桥梁”的古老起点,拥有着历史的宝贵馈赠,今天,它也在承担着历史赋予的双重使命——保护和传承;它也在探索着历史与现代的最佳契合——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从彰显城市特色、促进民生改善、满足社会需求出发,统筹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城乡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的关系,讲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西安故事——

\

历史文化遗产研学活动现场

  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独具西安特点的大遗址保护格局

  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我国古代文化发展鼎盛时期周、秦、汉、唐的都城遗址以及帝王陵寝基本分布在陕西,由国家主导保护的150处大遗址中,陕西有19处51个点,大遗址西安片区是国家重点支持的6个大遗址片区之一。这些星罗棋布的遗址、遗迹、文物,是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资源。

  以唐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为代表的大遗址,是西安文物保护利用的最大优势和核心资源。唐长安城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大明宫则是大都会里的核心。作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宫殿遗址——大明宫遗址规模宏大,格局完整,遗存丰富,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文物序列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王维的千古名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记录的就是大明宫当年的盛况。作为唐代三大宫殿之一的大明宫,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是唐代辉煌历史的象征,是唐代最高建筑水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1961年入选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2010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并跻身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员单位;从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到2020年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明宫遗址探索出一条遗址“复原”的道路——通过适当开发与利用,对传统文化不断挖掘,拓宽文化产品的广度和文旅融合的深度,以多种形式为大众重现大唐之景。

  在遵循保护遗址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大明宫遗址保护机构对丹凤门、含元殿等遗址采用原状展示和地面标识、象征性示意展示等方式,对部分遗址进行基础性“还原”。在遗址保护展示方式上,分别采取遗址砌体封闭保护展示、原貌保护展示、宫墙标示展示、地面不同材质标识展示、太液池修复性保护展示、微缩景区展示等多种方式,充分展现文化遗产的价值,成为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工作的亮点。如今,以“保护文物、传承文明、改善民生”为指导,大明宫遗址贯彻“合理保护与利用”理念,成为与城市和谐共生且树立起世界遗址保护典范的遗址示范区。

  而位于西安城乡接合处的汉长安城遗址,其保护利用的收获和启示在于,遗址区域的人和遗址逐渐在产生交互作用。为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动员和引导群众关注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使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弘扬优秀历史文化。通过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汉长安城遗址公园也成为休闲的好去处。如今,漫步在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市民群众可以近距离感受跨越千年的汉代文化遗产。

  “目前,西安市大遗址保护格局基本形成。”西安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西安坚持规划一张蓝图、保护一把尺子,将大遗址保护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出台《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西安历史文化名称保护规划》,强化法规刚性保护。大力改造提升周秦汉唐遗址密集的老城区,实施大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兼顾了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探索构建了以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汉杜陵遗址公园、大唐西市博物馆等为代表的大遗址保护“西安模式”。

\

秦俑面部神态

  在丝路研究学术界

  贡献中国声音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启动,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挂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西安宣言》发布……2023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上,亚洲22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的150位代表共聚一堂。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成果发布,又将人们的注意力重新拉回丝绸之路的起点,梦开始的地方。

  在这次大会上,以西北大学为实施单位的“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同一时刻,由西北大学等单位组建的陕西专家团队,正在距离西安4000多公里外的中亚,与中亚国家考古学者合作,兵分多路,分别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大遗址保护调研、考古调查、文物发掘整理、多学科联合考察,在土库曼斯坦考古项目考察以及“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等工作。

  自1999年起,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以寻找和确认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为切入点,重启丝路考古工作。他们走出国门,开展东方视角下的丝路研究,建立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相结合的考古方式,创新了“游牧文化聚落考古”这一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突破了国际学术界长久以来“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论断,确认了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遗存,从理论和实践上廓清了这两类文化的特征与分布范围,改变了过去西方视角下的丝绸之路研究话语被垄断的局面,使中国游牧文化考古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用中国话语阐释丝绸之路历史提供了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

  考古工作与国家倡议遥相呼应。在“一带一路”倡议发出的当年,中方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组建了中乌联合考古队。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带头人王建新说:“自此我们积极同中亚国家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2019年,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学术机构,在已有双边合作研究机制的基础上,共同建立了费尔干纳盆地考古中、乌、塔、吉四国交流合作机制,再度开创了中亚地区联合考古工作的新局面。”

  与此同时,设在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作为丝路申遗协调委员会的秘书处和信息中心,多年来不断加强沿线国家在联合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深入合作。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院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秘书长冯健说:“毋庸置疑,这段丝绸之路是贸易、交流和对话之路,它在东亚古老的华夏文明中心和中亚历史悠久的区域性文明中心之间建立起长距离的交通联系;在长途贸易中推动着城镇和城市的发展;与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古代亚洲文明通过这里传播、传承。在中国与各相关方文物考古工作者共同努力下,这条文明之路、交流之路重见天日,举世瞩目。”今后,他们将持续推进文化遗产的成果共享和宣传展示,推进丝绸之路不同区域的申遗进程,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监测和评估,通过国际协作,共同推进对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

\

西安博物院展陈的三彩腾空马

  星罗棋布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

  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西安既是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又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近年来,西安市文物考古机构发掘了大量遗迹,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文物,以一件件文物实证周秦汉唐的盛世,西安星罗棋布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正在成为阐释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重要力量。

  今年5月22日,2023陕西“博物馆与美好生活”文博之夜西安博物院主会场活动中,名为《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的主题展览先声夺人。今年,西安各文博场馆将发挥自身优势,新推《“源”来如此——敦煌壁画复原临摹精品展》《听党指挥跟党走——交通大学西迁档案文献展》等21个陈列展览。

  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西安博物院《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展览。该展览的策展灵感来源于西安博物院藏唐代三彩腾空马,以马背上的异域少年为原型,演绎出少年在大唐长安游历所见、所闻、所感,围绕“长安市”“长安寺”“长安郊”“长安居”四个集中化的场景单元,以“大唐金市”“胡姬酒肆”“禅茶之风”“百戏杂技”“狩猎出游”“水边丽人”“宅居庭院”“陈设器用”八个小节,勾勒出繁盛、热烈的唐代世俗生活百态,描绘出唐都长安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通过异域来客的文化体悟,展现了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与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盛况。

\

《狩猎出行图》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是我们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彰显时代精神、惠及群众生活的一次具体尝试。”西安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安市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提升科学治理水平,强化文物研究阐释,促进文物活化利用,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工程建设,持续开展秦岭北麓西安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调查;做好西安城墙预防性保护工作;重视“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陕西夏文化探索;积极开展丰镐遗址、阿房宫遗址、栎阳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隋大兴唐长安城等大遗址考古研究项目,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西安力量。

  近年来,西安市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重点,开展太平遗址、秦东陵一号陵园、江村大墓等重要考古发掘项目,杨官寨遗址、栎阳城遗址、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持续提升秦始皇陵、汉阳陵、汉长安城未央宫、唐长安城大明宫等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水平。实施蓝田猿人遗址保护工程、明秦王府城墙遗址保护工程、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等一批文物保护工程。

  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西安市明确“文保优先”的工作原则,不断提升考古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推进主动性考古工作,太平遗址、秦东陵一号陵园、江村大墓等重要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同时,将历史文化片区建设与城市有机更新相结合,以旅游的传播优势带动文物资源“活起来”——易俗文化旅游片区建成开放,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碑林历史文化街区等文旅融合项目稳步推进,打造“城市历史文化会客厅”,以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助推文旅融合,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城市内涵。这些星罗棋布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正在成为阐释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重要力量。

\

“地铁遇见博物馆”系列活动现场(局部)

  让历史与当下

  相融共生 和谐发展

  据悉,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活动将于6月10日在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举行,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旨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备受关注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也再度成为公众焦点。

  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现今规模最大、定都朝代最多、遗迹最丰富、保护最充分、研究价值最高的古代都城遗址,是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实物资料。近年来,西安市相关部门有序开启对汉长安城这座历史文化宝库的保护利用工程,先后完成未央宫前殿、西安门、西城墙等162处文物本体展示工程,这座沉寂数千年的大遗址被重新唤醒。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负责人说:“保护汉长安城遗址,客观促进了周边数万名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提升。大遗址与城市发展相融共生,未来这里将建设汉文化博物馆及相关文物保护、文化展示设施,活化历史场景,丰富数字体验产品、新型文旅服务供给,高质量阐释活化遗址价值,讲好文化故事,延续中华文脉。”

  据悉,西安市对大遗址保护把握了两个基本要点:一个是保护,一个是利用。在保护方面,西安市持续提升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在利用方面,西安市努力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积极推动部省共建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编制《汉长安城保护总体规划》;加强阿房宫、汉长安城、汉阳陵、汉杜陵和唐大明宫等遗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并通过线上展览、文创产品和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扩展大遗址利用与宣传渠道。

  如今,走进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排排整齐的松柏勾勒出未央宫宫墙的轮廓,已建成开放的公园一期区域,整体以“遗址保护”为前提,以“尊重、保护、传承、创新”为主旨,以汉朝、汉文化为线索,以游客游览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遗址公园的便捷性、可游览性。西安市仍在继续探索“大遗址与村民共生共存”的大遗址保护发展更优模式,支持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系列工程,大力保护并充分彰显乡村景观格局、乡村传统肌理,传承乡土文脉,共同促进遗址区民生改善,让遗址区居民共享遗址保护发展红利。并进一步探索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大遗址保护新路径,提升城市文化传播力、影响力,让西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展示窗口。西安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预防性保护工程、文物平安工程等“三大工程”,夯实遗产保护基础,构建周秦汉唐文化展示体系、革命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博物馆融合发展体系、中华文明交流互鉴话语体系等“四个体系”,弘扬“三大文化”,持续释放西安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惠民效应,为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贡献力量。

  陕西省文物局供图



来源:西安晚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